《金融理论与实务》这是最后一道大题!我计划用3000字左右的篇幅,从整体的角度描述这门课讲授的内容和这本教材的基本结构。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其包含的内容必然是比较丰富且逻辑严谨的,指定的教材也不一定就窥得这门学科的全貌。但是通过熟读教材和参加考试,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其中的逻辑架构,还是可以做到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在考过试以后,还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加上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这是最后一道给自己的大题,也是给想入门的朋友一个参考。
概述
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类似,本课也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针对金融这一专业领域的入门课程。与前者不同的是,金融专业在实务方面不如国际贸易,所以看到在章节设置上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分割,但逻辑性更强。我在备考这门课程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整本教材的十四章内容分为了四个部分。
金融基础部分(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二章 信用,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第四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介绍了和金融相关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和汇率以及相关的国际通行和国内特有的制度。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金融知识所必备的,是基础中的基础。
金融市场部分(第五章 金融市场概述,第六章 货币市场,第七章 资本市场,第八章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基础,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的场所。金融市场分类有很多种,本书按常规的期限和交割方式介绍了三种市场,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机构部分(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第十章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 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介绍了具体的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最重要的就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中商业银行和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而投资银行在我国则发展较晚,多为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在这些金融机构之上的,是金融机构体系,本书也专门拿来作为一章介绍,特别是国内金融机构体系的组成。
货币政策部分(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十三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讲的是一国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货币需求与供给的调节,间接性的调整国家经济的手段。它与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货币的需求和供给是一个宏观性的概念,而货币均衡和失衡往往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国家选择何种货币政策,都会给市场带来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走势。
重点内容提示
谈到金融,第一个话题就是货币。这里从货币的本质谈起,我读到了熟悉的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论述。在谈到货币制度时,两个知识点是应该掌握的。一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其实这也不局限于货币流通,很多领域都有这种现象出现;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特里芬难题”,这是二战后美国国力兴盛的标志,也对战后经济复苏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该体系的崩溃,也正是各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日益呈现多元化后的必然趋势。
汇率制度对一国的金融影响是我之前未能体会到的。汇率的决定因素非常多,也产生了很多的理论,例如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汇兑心理说,汇率平价理论,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等。反过来,汇率又对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动,物价水平和资产选择产生重大影响。而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对于本国货币和产品竞争力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在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实际上是老百姓关注较少的领域,这和个人无法参与有直接关系。同业拆借市场是一种很典型的货币市场,其产生根源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准备金不足的银行会向准备金充足的银行拆入资金,前者保证不会受到央行的处罚,后者通过拆出资金获得利益。这种市场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金融领域的发达程度。
更加体现这种发展的应该是资本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债券,股票和基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理财工具,也天天上演着恐惧和贪婪的悲喜剧;而金融远期合约和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又由于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得到了公众的重视。这些都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个人,企业,政府参与金融生活的全部内容。
金融机构体系是一国金融实体的集合,也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商业银行体系(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体系(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信用合作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为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等十一种。
商业银行的业务从大类上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前者主要指吸收存款(被动)和借款业务(指银行主动借入资金),后者主要指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和现金资产业务。而贷款和存款利率差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表外业务(支付结算,信托,投资银行,金融衍生交易等)也会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收入。而银行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2014年10月论述题即考察资本管理中的资本充足性管理,当时准备的并不是很充分。
货币政策的基础是货币需求和供给,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货币供给密切相关,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基础货币。这种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给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构成。而商业银行通过其存贷款业务,创造存款货币。
所以,完整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活动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成为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通过其业务活动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来,货币供给量由此扩张。紧缩的过程正好相反。
理解了货币供给原理,就不难理解货币政策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其就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我们常常在电视里看到央行降准和降息的消息,且降准总是发生在降息之前。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扩大货币供应的手段,降准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而降息使老百姓更多的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本质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了。
金融行业是国家的“钱袋子”,关系到国计民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政策的效果和时效往往比其他经济政策更甚,是一剂猛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对金融行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打下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