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
试想一下我们有么有经历过以下的情景:
你穿着精挑细选的一套衣服去参加聚会,结果发现和其他客人撞衫了……
当你戴着新买的领带回到公司,结果发现和老板正在戴的那条竟然一模一样……
你一直喜欢听的某位小众歌手,平时你还不舍得给别人推荐,但某一天她突然红了,大街小巷哼唱的都是她的作品……
以上这些事情是不是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呢?
没错,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前几天说的是他人对我们造成的其中一种影响——“从众效应”,今天要说的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标新立异”。有时候我们会从众,但有时候我们偏偏会标新立异,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这个国家每个人的穿着几乎都是一模一样,都是素色工人服、文化衫,甚至男女装都没什么不同。试想一下,每个人都一样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将无法辨认出自己。因此与他人的相似度太高,其实是会让人觉得紧张或者不安的,但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每个人都要将自我心理需求强行压抑住,个性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但现在不一样,所谓消费升级,其中就包含私人订制。为什么要私人订制才算高级?因为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而与他人不同的部分,正是将我们和他人区分开的关键。
这还关乎到最根本的一个哲学问题:你是谁?
你给别人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总不会自称自己是人类吧?这样是无法把你从几十亿人当中区分开来的,而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之外,每个人都会想办法给自己贴一些特别的标签,以补充提供一些他人鉴别我们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号
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倾向于模仿别人(从众),什么情况下我们又会倾向于有别于他人(标新立异)呢?
《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这取决于需决策情景下的“他人”是谁。
还记得十多年前在90后群体当中流行过的葬爱家族吗?他们每个人都染烫着五颜六色的发型,甚至还给这个造型定义了一个名词——“杀马特”。
他们之所以要整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目的就是为了跟他们眼中老一代的人区分开(标新立异),而去模仿他们认为跟自己有着同样特质的同一类人(从众),“杀马特”就是他们的认同的身份信号。
那么,什么东西能成为身份信号呢?最关键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是否可见”,越容易被人识别出来,就越容易成为身份信号。而且得到某物或执行某事的成本越高,其作为一种清晰而明确的身份标签的保值度就越高。
比如十几年前,穿一双带“√”的耐克出来就已经觉得很牛很时尚,但现在不行了,原因就是随着物质水平渐渐丰富,穿的人越来越多,只有一个“√”作为身份信号太容易和廉价,保值度贬低,渐渐就被人所抛弃。而现在流行的是“AJ”,还要限量版,甚至得排一天队才能买得到,越是这样反而越多人拥戴,越希望拥有这个身份信号。
还有玩自行车圈内的一种车——“死飞”自行车,也是一种身份信号。这种自行车骑行难度极大,而且没有刹车,因为不符合安全要求所以不能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但也正因为这样,圈外人想要进入这个圈子的成本很高,进入的可能性就小,其本身的稀缺性与价值造成的保值度高,才成了一种特别难得的身份信号。
还有比如像我会玩各种酒店常客的会籍,其中住得最多的是万豪集团的酒店,想起以前辛辛苦苦一晚一晚住出来成功保级的高端会籍,这是我的身份信号,会特别有认同感。但是随着今年万豪高端会籍的获得门槛大幅度降低,我还有包括微信群里很多酒店常客都打算抛弃万豪,转投高端会籍更难获得的凯悦集团去。
再比如苹果当初就是靠极其容易识别的身份信号收获了无数果粉,才成就了如今世界第一市值的超级巨无霸。但今天苹果这个身份信号还有当初的价值吗?
所以,《传染》一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当身份信号的获得越来越廉价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抛弃这个身份信号,转而去追逐获取成本更高、难度更大的身份信号。为产品塑造出一种“逼格”,是营销成败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