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成为李彦宏》,但实际上写的是对《财经》杂志采访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看法,文章认为这是他今年看过最好的一篇人物采访。我也看过这篇文章,留下印象的只有张一鸣对平台价值观输出与否的看法,其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反而想起 2016 年初 《财经》王兴的专访,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应该是我第三次读这篇文章,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王兴介绍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写此文的目的是做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于公司的生死。
王兴说任何企业,只要组织内部能力的变化赶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死是迟早的事。这也是为什么马化腾在微信出世之后才心有余悸的说,「巨人倒下的时候,尸体还是热的。」
关于互联网秩序。
最近有个新词特别火,叫「互联网下半场」。好像也是王兴自己提的,核心意思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吃了二十几年,也吃光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不得不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纵深和创新,而并不像媒体之后解读的那样。
王兴在回答什么样的公司会 BAT 主导的互联网格局带来变化时说的是,我认为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规律并没有本质改变,从来都是这样,不是在原有领域一个人把原有的人挤掉,而是新的战场扩大,新的玩家占住了新的战场,创新永远在边缘。
就像今日头条之于如今的百度,摩拜们之于滴滴。
平台与垂直?
垂直类无法打败大平台,但是平台无法遏制垂直类,做平台的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但做垂直则相反。
关于战略
王兴认为在这场 o2o 战役赢得关键就是战略+执行,战略真的非常重要。他做战略时会对战略有一个大的判断,但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能原地想得很清楚。假设你的视力只能看一公里,两个人比拼谁能看到1.5公里的话并不是站在原地比。你往前走五百米,视力不变,你就能看到1.5公里的地方。
我想没有谁的战略可以一步做到位,还是对方向有个大致的判断,然后前进,调整,继续前进。
关于生态建设
做生态不是光靠说不说与想不想的问题。首先你得有东西和人分享,第二,开放不是个心态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不管是团队意识还是产品团队都得有充分的准备过程。
关于商业模式、毛利与收入
王兴认为高科技不一定要高毛利。平台性的商业模式,因为可以做到很大规模,所以并不需要很高的毛利本身也能存在很大的价值。如果是低毛利加小规模,没有很大价值,但低毛利加上大规模会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所有零售本质都是这样,沃尔玛是这样的,亚马逊也是这样。
最近看了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顿的自传,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所有零售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货物流通的效率,效率越高,则货物的成本越低,成本越低则销售额越大,一个正向循环。包括最近的米家电商和网易严选,其实内核都是这个东西。
关于世界观
财经问王兴发泄情绪的方式是什么,王兴回答说是看书。例如《人类简史》,看到生命、人类的出现,你会觉得在这么长的时间维度里你碰到的所有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你假定你正在月球上看地球,你肯定关注到其他事情,而不是首先关注到北京有一个办公室里有个叫王兴的人的在担忧一些事情,这些都是相对很小的事情。
说是读书,我感觉这是他世界观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是建设方式。就像王强在最近的读书分享里谈到的那样,必须获得超一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汇聚一流的人才。而王兴的表述显然就是他的世界观。
关于动力来源
他说非常喜欢甘地的一句话,Be the change that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我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发生,那么你别等待希望别人让这个改变发生,你可以积极地去促成这个改变发生。
这段话对我感触很大,尤其最近雾霾频繁,大家只能再社交平台抱怨吗?除了抱怨我们能做些什么?还是等待希望别人让这个改变发生?
关于判断
财经问是否别人看不到的事情你看到了?
而王兴的回答是我很难讲别人看不到的事情我看到了,相反我担心很多事情我该看到的我还没有看到。
从这也可以理解王兴为什么总是焦虑,最可怕的事情往往不是看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而是本该看到的事情没看到,那才可怕。
关于坚持
不是所有事情坚持就OK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能够坚持到底就是知道应该何时放弃,其实只是绕了一个弯。多数人一个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并不是觉得这件事我应该坚持但我坚持不下去了,而是他突然恍然我为什么需要坚持。多数放弃的情况都是这样。
关于颠覆性
记者问很多人说你始终没有做出一些颠覆性的东西?王兴回答用户本质上关心谁更能满足他的需求,而不是谁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创业者会绊到的问题,「奇技淫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更能解决用户的问题。
其实每一问一答都可以细细品读,相比张一鸣的回答,王兴的回答质量显然要高很多,从采访里就可以看出王兴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当然全篇最喜欢的回答正是标题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