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孟子的母上大人,就不得不先提孟子的父亲及他们所处的战国时期。
先来说说孟子的父亲,网上查到的资料有的说孟子的父亲早逝,有的说离开家经商,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孟子是由其母独自抚养长大的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他们所处的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立国基础,个体家庭经济开始独立。
由此看来,孟母是以单身母亲的身份来抚养孟子,并且母子二人主要是靠纺织来维持生计的。
我为什么认为孟子的母亲是个狠人呢?原因有三:
一、 不管当时孟子的父亲是否离世,在独自艰难抚养孟子的情况下,孟母没有选择依靠另一个男人来改变现状,而是选择自己面对,仅凭这一点,当今社会的女性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二、 孟母三迁的原因,皆是因为原来的居所(近于墓、近于屠、近于市)让孟子耳濡目染了那些在孟母看来与学习无关的习气,所以她带着孟子搬了三次家,最后才在学宫的附近定居下来。这说明孟母从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把孟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否则她不会这么在意周围环境对孟子的影响;
三、 《三字经》中有那么两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把《三字经》中的这12个字分为两个层次来说明孟母是个狠人:
首先,孟母先“三迁”,后“断机杼”,一个先是在客观原因上规避了孟子不学好,一个是在主观上教育孟子要好好学习,这两件事是递进的关系;
其次,对于“子不学”这件事,孟母是用了武力的,“断机杼”中的“断”就很能说明问题。
关于“断机杼”的解说有两个版本流传最广:
一个是说孟子逃学,孟母用剪子(注意,这里用了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用来教育孟子说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另一个也差不多,也是说孟子逃学,孟母把织布用的梭(“断机杼”的“杼”)给折断了,用来教育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问题来了,在第二个版本中,把梭子给折断应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吧,为此,我还特地上网搜了一下织布梭子的图片,就图片显示来看,有硬度、有厚度的梭子,可不是一个普通女性空手想折就能折断的。

那会不会孟在折断梭子的时候,也使用了某种工具?非常之可能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不论是剪断正在织的布,还是用什么东西把梭子给折断了,这两种行为都是使用了某种利器或工具才能实现的,并且相对于之前的三迁和口头教育上,这样的行为影响也是呈递进式的。
以上所说的第一点,说明孟母对自己狠;
第二点说明她对孟子的要求、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高,并努力让自己生活在自己的要求之中;
第三点,说明孟母对孟子的教育狠,由口头教育递进为用工具“讲道理”,虽然没有资料表明孟母脾气不好,但由此看来,她至少是个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把孩子养育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相当清楚的认识的一个女性。
对于以上三点,我自问做不到如她那样,挺多就是吼两句,骂两声了事。所以啊,千年来才出了一个孟子,那也是有原因的……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也赞同我的分析和观点,认为孟母是一个狠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