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3天。
昨天说到小陈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今天一早,他就跟我提了离职。让我惊讶的同时,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方面,会发现他确实还有值得提升的空间,遇到问题就离职,就逃避,在职场太过玻璃心了一点;另一方面,也在反思自己昨天跟他的沟通的时候是不是太过严肃了。但是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能再招人。
但是经此一事,我自己反思,招人时,确实有些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学历不代表全部,但一定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学习力、领悟力,甚至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是在职场中,一朝一夕很难培养出来,所以招人时得重视。
第二,像我们这种要经常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应该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需要重点考察。
第三,一定要优中选优,哪怕是适当提高待遇,只要有能力好即可,招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就,否则用人的时候就会很头疼。
吃一堑长一智,废话不多说了,以下是今天论语学习的内容:
01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
以: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学习心得:
这句话表现的是,凡事要能够恰到好处。努力做到“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注意讲话的分寸和火候,学会掌握说话的艺术,该自己站出来讲话时再讲话,同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和火候,在营造良好交流环境的基础上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02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学习心得:
这是孔子站在正名和尊君的立场上,对臧武仲的一个评价,从他的表现,孔子认定认定臧武仲是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
03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学习心得: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晋文公和齐桓公这两个人,他们都春秋两位著名的霸主,但是他们争霸的手段和过程却不一样。
晋文公对外争霸时,齐国衰落,能与晋国抗衡的是南方的楚国。晋文公与楚国开战缺乏正当理由,于是通过打击楚国盟友郑国的手段挑逗楚国。并且,大败楚国也是不用堂堂之阵,而是用了诡谋。战胜楚国之后,与诸国会盟,竟然以臣召君,欺凌天下共主。所以,孔子认为他诡谲。
齐桓公是春秋首霸,在管仲的辅佐下,曾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齐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都是维护周王尊严。当时,西北的戎狄不断进犯中原各国,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卫国、邢国打退异族入侵,保卫了华夏文化。齐桓公还曾组建联军讨伐楚国,理由是楚国不尊王室,而且周王莫名其妙地死在楚国。孔子认为,齐桓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合乎道义的“正派”之事。
因此,总体而言,孔子认为晋文公善于搞权诈而为人不正道,齐桓公为人正道而不善于搞权诈。但现实中是,他们都实现了霸业,所以本质上来说,很多时候能够通过正当手段完成的事何必要在背地里搞那么多手段呢。
04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学习心得:
这里要先了解一下“管鲍之交”这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齐国人,两人少年时就是好朋友。后来二人分开,管仲做了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的老师。但齐襄公荒淫无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赶到了国外。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都急忙往国内赶,想抢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亲自带人去拦截公子小白。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箭杀小白,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向后倒去。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护送着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
谁知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那一箭正巧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他怕再挨一箭,急中生智,假装被射中倒下。看见管仲走了,他才命令抄小路加速前进。最终,公子小白最终抢先赶回国都,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捉住。齐桓公想要把管仲处以极刑。而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他说如果能重用管仲,就能使国家强盛。齐桓公终于被说服,不仅没杀管仲,还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管仲的助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鲍之交”一时传为佳话。
了解了这个故事和背景后,再来看孔子的看法,展现的其实是另一种大格局。因为,从表面来看,管仲曾侍奉公子纠,而公子纠离世管仲却没有随他一同赴死,子路认为管仲这样的行为算不上是“仁”。但孔子的解释是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九合诸侯,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才是管仲的格局、管仲的境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评价一个人,关键是看“大节”,看的是更大的、更高的一个层面,而不是所谓的逞匹夫之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