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L近来一直很苦恼,苦恼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苦恼于跟公婆的关系。
其实,所谓的“矛盾点”,无非是一些生活细节,比如,L不让孩子看动画片,孩子知道爷爷奶奶让看;L认为一次最多看10分钟,而爷爷奶奶则一般放任小孩上下午各半小时,孩子就去钻这个空子,弄得大人别别扭扭的。
都说婆媳生活在一起,哪有勺子不碰锅的?
从不同角度同样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俩女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处理起关系来,的确很考验两个女人的智慧。
这,首先跟认知有关。
一般来说,家里第三代出生前,但凡稍微聪明点的婆媳,都不容易有矛盾,都能较融洽地相处,加上有初见时好印象的加持和彼此尚有的分寸感,会有一段其乐融融的好日子。
小孩一降生,大概率会很快打破这种平衡。
特别是涉及小孩养育方面,婆婆作为过来人,帮忙操持劳累之余,会有怨言,下意识按老办法带娃,又会让儿媳感到被干涉;儿媳辛苦怀胎十月,大多会对生下的孩子宣示所属权和管辖权,又会很警惕婆婆不按自己要求把娃带“坏”。
这样一来,两种养娃模式,必然会带来不愉快,甚至矛盾冲突。
说到底,就是两个女人在家里的“权力之争”。
这种时候,婆媳双方有没有边界感,就成了俩人能不能继续处下去的关键;“求同存异”,就是两个聪明人的相处之道。
聪明的婆婆会放下身段,尊重儿媳作为孩子妈妈的绝对权威,只要有关孩子的事情,都努力按儿媳的育儿理念、想法去做;聪明的儿媳,会避重就轻,对不关涉原则的小事,不吹毛求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婆婆一些空间,任其发挥。
若能做到这一点,婆媳之间也不会太难处。
论起来,对于休完产假就要投入紧张忙碌工作的儿媳来说,如果收入没有高到能覆盖请保姆后还维持此前较高水准的生活,婆婆或妈妈,就一定是最好的帮手。
因为,如果生娃后辞掉工作全职带娃,今后要面临的,不止是经济不自主的压力,更要面临中年再择业的巨大考验。
即使自己的妈帮忙带,都会有各种龃龉,何况前20多年都没有一起生活过、需从零开始磨合的婆婆?
所以,做儿媳的,认清现实,放平心态,寻求最得力的助手,团结身边一切能用的力量,在自己忙不过来时协助带娃,再想办法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带娃,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关于养娃的事,儿媳越早订立规则、明确规则,特别是让家里的帮手们在规则方面达成一致,就越能减少麻烦,越容易促进关系。
细想来,婆媳之间,其实是最亲密的合作关系,血脉相连的纽带,比其它关系都更容易建立信任,于大人、小孩都更有安全感。
儿媳作为家庭的新生力量,能力强一点的,完全可以在婆媳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可以说,婆媳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儿媳说了算的。当然,前提是,婆婆不要太不体面、太不上道儿。
儿媳妇儿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维护或改善婆媳关系,基本都能如愿以偿:
如果儿媳能认清“婆媳关系的本质是合作,不是竞争或争夺”,保持较好的分寸感,又能足够尊重婆婆,常常说些婆婆爱听的话,力所能及地投其所好,逢年过节表达下心意,让婆婆得到精神物质双重安慰,大致都能把婆婆哄好,让她心甘情愿为自己付出,这,就是本事了。
当然,具体操作要靠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试错,一点点磨,千万不能有“一举成功”“一步到位”的幼稚想法。
就我自己来说,5年前,甚至2年前,都还不太懂这个道理,更做不到,很多时候不过是无奈地接受,没有时间、精力去计较太多罢了。
可如今,在不断学习、领悟,且不断修正自己的所做所说后,在有意识地修复、改善与身边最重要的这几个人的关系后,我不仅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了与婆婆的有效沟通、融洽相处,顺理成章地,家里一切都顺了。
尊重并看见婆婆的倾情付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诚心诚意地赞赏、及时周到地关心,赢得婆婆的心,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