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破译优秀密码(下)

破译优秀密码(下)

作者: 好山家门前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09:40 被阅读0次

    2020年9月3日 周四 晴

    题外话:

    1、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人自成一体,是一座孤岛。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事实并非是事实。要接受批评,正确对待批评,但批评本身无需正确,更要让让理性代替评判。

    2、新冠病毒带来了灾难,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弱小,生命的脆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伟大。明天与意外谁先来,我们无法预知,所以需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哪些事情有价值?教育要给孩子呈现什么价值?如何寻找有价值的事?魏老师的观点是,即不要执着,又要执着。

    为什么?过多的名利是欲望的膨胀,无需执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维持自然的态度;也要有来不及了的紧迫感,所以又需要执着。生命要聚焦一处,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创造有价值东西的意义是什么?是自由感!自由感意味着允许自己解答不出来,成功感不等于自由感,成功感会焦虑,焦虑会影响发挥,会不纯粹的投入学习,更得不到自由。要引导学生生活在当下,付出全部努力。“未得到,怕失去”是人生痛苦的来源,付出的最大代价是自由。因此,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对于孩子,我们当然需要培养优秀的孩子,但孩子优秀与否不要有执念,保持爱与慈悲,接受孩子的不优秀,尊重孩子的差异与多样性。尽生命中的每一份力量,呈现自由与尊严,这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回归话题:培养优秀的孩子,需要培养孩子优秀的自我镜像,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优秀的自我镜像是指认为自己原本是或者最终是优秀的。优秀是理想自我,既可能指向优秀的过去——我生来如此优秀;也可能指向遥远的未来——我必将优秀;也即时的现在——我就是王子。

    “我是谁”的哲学追问会在潜意识层面与意识层面会产生冲突,一般会潜意识会获胜。意识层面的认知需要巨大的意志力维持承诺,而人无法长期坚持,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潜意识则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也是人性,而真正改变行为的则恰恰是潜意识层面。这是孩子生命发展的逻辑。

    问题一: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能够做什么?

    两点:影响孩子的潜意识与意识

    要影响潜意识,需创设良好的环境,用环境引导孩子,比如全家人一起读书,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也就是运用文学作品的力量影响,心向往之,以书中主人公自居,成为理想自我,完成优秀的自我镜像,这是“诗”的层面;

    对意识层面的影响,首先需要树立目标,珍惜时间,保持专注,合理归因;同时在遭遇困惑时,把危机当成机遇,要分析厉害,回到正确的道路。说教没用,不会触及潜意识,他会抗拒,也就是不好的自我会受到威胁;说理有用,说理与潜意识产生有价值的冲突,引发内在的冲突,可能会促成反思,形成潜意识的改变,这是“思”的层面。

    诗与思都会影响孩子。说教与说理的区别在于,说教隐含的前提是对孩子的否定,引发潜意识的对抗;说理隐含的前提是对孩子的尊重:“我认为你将会成为一个好孩子”。要训练自己“说教”习惯成为“说理”,本着“民主与平等”原则,避免对抗。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无需刻意努力的行为,努力属于自然,优秀的孩子有四种核心习惯:珍惜时间,保持专注,深度学习,合理归因。

    珍惜时间:时间在我们之内,不在之外。珍惜时间的要义不是把所有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而是让生命时刻保持紧张感,也可称为节奏感与秩序感。外在的时间表可以服从,但时间管理本质上是精力管理。

    保持专注:从学习态度上讲,专注不是坐在那里(身体紧张,头脑放松),而是忘我的投入到对象中。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需要规律作息,保持有长度和难度的任务训练达成,也即多背一公斤。要保持思维的敏锐,更多任务可以提升反应速度。

    深度学习:学习内容是核心部分,应试高手都有深度学习特征,今天需要讲的是深度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深度学习有两个特征:研究性学习与申辩式思维,这同时也是高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需要进行主题性学习,申辩式思维需要思考与反思。

    举个例子。一般孩子做一份题,做完为止;优秀孩子会举一反三。什么是举一反三?其本质是对问题及解决策略的抽象即建模过程。一般学生做题时并未完成抽象,机械的情景化完成题目,抽象不完备的情况下,学生把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从而干扰了抽象过程,增加了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此需要增加题目变式,增加题目类型,增加多样性;学习不充分的学生会用过多参数完成任务,学习充分的学生会用更少的参数完成抽象,因此会更高效,更灵活;学习一般的学生从问题里识别不出模型(公式)而被非本质特征干扰;深度学习的学生习惯在做题时,要穷尽题目的可能性,完成一类题目的抽象,对一类题目的建模,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习惯迷失在细节里。高效学习的关键是以简御繁,完成抽象能力、建模能力和形式化水平,这是学生间的差距,那你说这是智商还是训练出来的?答案很明确。优秀生擅长建模,会用尽可能少的题目达到效益最大化。一般孩子陷入题海战术,题目品质不高,差距也在拉大。当然深度学习的习惯要从幼儿园开始培养。

    合理归因:这是动机和动力问题,也就是要训练成长性思维,避免固定性思维。假定数学老师不好,会不会影响孩子数学成绩?那要看孩子如何归因?倒霉?!因为…所以我不能!所以会减少在数学上的投入,这就会进一步恶化数学学习;若这样想,数学老师不好,他帮不了我多少,我需要投入多一些学习数学。大概率事件,这孩子数学会比数学老师好的情况下还要好,因为他养成了钻研能力,促成了数学学习能力;也因为其他孩子不喜欢数学,这孩子在数学上的钻研,更容易脱颖而出,强化了自信,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归因不同,反应不同,结果也不同。最糟糕的情况是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这是绝对的禁律。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提升其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也可以转学。但在当下处境下,要寻求利益最大化,持续积极的影响老师。抱怨和指责只会恶化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鼓励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

    作为父母,我们极力培植孩子优秀的自我镜像,创设环境,培养习惯(珍惜时间,保持专注,深度学习,合理利用)树立目标,提供反馈四个角度。年龄越小越需培养,年龄越大越难培养。

    问题二:若孩子不优秀怎么办?不属于前20%,怎么办?

    优秀隐含比较,在普通高中顶尖的孩子,在重点高中可能不算什么?一所学校的白天鹅可能是另一所学校的丑小鸭。普通高中的学生转到顶尖高中,可能会愈强则强,也可能备受打击。若优秀的标准不应该单一,孩子的发展领域也应该很多,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学习的倒数第一,则可能跆拳道是第一。

    结论:

    一个孩子须在一个领域是优秀的,也即是同龄人的前20%,需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然会极度贬低的自我。

    孩子在艺体方面的优秀不能取代文化课的优秀,或者说,家长不能因文化课的不优秀损害在艺术方面的优秀,但也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艺体中,忽略文化课的培养。因为智力领域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领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属于操作系统。二八原则被颠倒,80%的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或者几个领域达到前20%的水平。如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各有其绝招。有“生态位”,就有安全感,就有自尊与自信。要帮助孩子树立“行”的空间,在更多方面“行”,在江湖中有自己的地位。若孩子有些领域行,有些领域不行,要强化拓展他的领域,争取在更多方面行。学校的意义不是排名,而是提供丰富有意义的学习机会,帮助更多孩子体验行,尽可能形成自己的领地,形成自己的尊严与自由。若是学校做不到,则需要家庭弥补。排名不是唯一的手段。问题也不出在排名上,而在于排名的目的是什么?

    运城国际的重大考试都有详细的试卷分析,要分析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题目,关注进步率;学校不对学生所在班级及年级成绩进行排名,也不依据考试成绩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在正常的范围内,班级差异是正常的;学校也不公开对所有孩子的排名,每个孩子的总分和各学科的名次其他家长均无需知道,除非是学校宣布的优等生。也就是孩子要以自己的成绩为参照系。除非是在初三或高三,注意力不要集中在排名上,一辈子都在和别人比是一生的悲剧的源头。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胜过别人,还是解决问题,还是自我实现,这决定了人生的格局。

    问题三:是不是必须有个优秀的孩子?个人观点是“否”。

    某种意义上讲,更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孩子,不是成功的孩子。父母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多给予支持,不给压力,培养善良,有教养,培植内心深处的向上感,至于能否达到前20%,则要怀有自然的态度。

    另外,优秀是有阴暗面的。优秀者的高自尊、高自律、自我归因会带来深层次的压抑与焦虑。优秀者的自我肯定源于外部,赢得认可,赢得尊严,优秀会停不下来。自尊是把他人评价转化为自我评价,进而成为自己的责任心。自律通过他律把意志转化为自律,变成习惯和本能。这个问题很大。

    优秀者会拿放大镜找自己与他人的缺点,这种模型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是优等生对待他人苛刻,缺乏同理心,这种人的孩子会要么优秀,要么糟糕,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努力,孩子很难从父母嘴里得到肯定。优秀者做老师,会对学困生缺乏必要的理解;做领导,对员工也会苛刻,做什么都不对。

    总之,优等生的人生被绑在战车上,是异化的产物,被工具化的使用。自身工具化就是自身手段化,产生空洞的自我。孩子生命里不应该只有分数,小学内容要丰富多元。孩子也需要艺术,身体与心理需要舒展,这样生命才有弹性。

    《园丁与木匠》《教养的迷思》告诉我们,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小,影响孩子的是环境,尤其是同伴环境。不要试图做木匠,而应该是让孩子在花园成长。当然,跟一个真理对应的是另一个真理。那父母究竟该做什么?

    小学阶段,家长很重要,年龄越小,孩子是被动行的存在,父母越重要,越需要引导,孩子越大,家长就变成了园丁,家长后退一步,孩子成长一步。这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真正含义。没有良好的自我镜像,孩子不会走远,没有良好的习惯,孩子缺乏高品质的跑道。早期优秀的孩子会形成优势叠加,优秀的自我镜像与良好的习惯会让优秀成为习惯。“善弈者通盘无妙手”,这是长期主义者的策略。

    中学阶段,父母的作用不大,选择与创造更好的环境。青春期孩子的道德人格与价值观体现在同伴环境中形成,不是父母和老师教的。

    中学阶段父母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守住底线。做麦田的守望者与园丁。杂草如手机要清除。至于花草如何生长是他自己的事。

    什么作用下,家长与老师的作用突出?老师与家长非常糟糕或非常优秀都会极大影响孩子。可毁坏一个孩子,形成情结;可以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但父母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是平庸者,都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好,即善良又自私,没办法成为孩子的权威与榜样。老师也一样,勤勉平庸,能自由的让孩子主动疯狂学习的老师很少。

    教育的魅力在于无止境地成长,一起与孩子成长。一起分享成长中的一切,享受作为家人在一起的无限的乐趣。至于优秀与否,相信种子与岁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译优秀密码(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so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