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这一部在豆瓣评分为9.2的电影,如此高分,一睹为快。
由“疯女人”秀贞,为了供弟弟上学的小偷,爸爸的肺结核及宋妈的离去几个片断构成整部电影。
虽都是以悲剧结束,但整个剧看下来却也并未有那种悲情剧的凄惨,相反的剧中的水井及那不断变换的装水车,林英子透彻明亮的眼睛,英子与妞儿秋千上清脆的笑声,学堂内朗朗的读书声及英子我要去看海课文的朗读和释义,也展现出她宁静纯美的童年生活,以及对城南旧事的印象之深吧.
善良的英子,并不以别人的主观臆断来看周围,所以就会和"疯女人"成为朋友,听她所说,也正是英子这种全然的倾听和接纳的态度,让秀贞更趋于平稳。
如果在一开始秀贞的爱恋被父母允许,也就木有后来转扔小桂子之事,至少对秀贞构不成创伤,木有"疯女人"之称.
而这种对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思维,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年代又岂是这一对父母所能意识和扭转的呢,这样说来又无怪乎于当事父母,可能只是作者用于抨击纪实当时社会的方式之一,也可能想用这种悲剧式来唤起觉醒.
影片开头,调皮的英子在学骆驼的咀嚼,英子问爸爸为什么骆驼的脖子上面有铃铛,爸爸回答说,赶狼呗,英子说:骆驼走远路,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爸爸回,兴许你的想法更美,一下子就能看出爸爸对她的爱和接纳来.
影片中也有英子从学校归来,主动给父母读当天所学的课文,并讲述对这个课文的理解,足以可见他们亲子关系的和谐,英子去偷看病危中的爸爸,及引出父亲问恨不恨他形成呼应,虽然英子回答打的很疼,但很明确的表示并不恨爸爸.
因为英子能明白和感受到父亲对他的管教和约束是对她的好来,而非那种仅仅言语上我都是为了让你变好,你必须要听我的武断思想.
故尔我们不能仅仅凭一个打不打孩子就判断出亲子关系,打仅仅是一种行为上表现形式,这里面包含着双方对这个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可能父母们在打的当时对此行为的解释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
再说到英子遇到的小偷哥哥,当他问英子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时,英子诚实地回答,我分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如同我分不清天与海一样,因为她没有见过海。她也目睹了那哥俩的快乐,弟弟因学业优秀被颁奖,哥哥带他去逛吃时二人的开心.
当她看着哥哥被抓时,在那样凄惨的场景下,哥哥仍能给英子投来温暖的眼神,让孩童时的英子更加的迷茫无措难过.
萦绕在英子脑中的为什么宋妈不带自己的孩子而在她们家的问题,被宋妈一句,说了你也不明白的话一句带过,但英子能真切的感受到在父亲病故,宋妈离开后,自己的难过和伤心,以及宋妈的难过。
如同影片开始所说,这琐碎的片断,不管是酸甜苦辣,N年后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之后再看却仍是余蔼而神圣的。
正巧在看松浦弥太郎的<非常非常好>,里面写到:一些所谓的灵感和想法,其实都是从自己的记忆抽屉里找寻出来的。
灵感的源泉在于,从出生到现在,你所经历过的感动,喜悦,恐惧,悲伤和痛苦构成的回忆。
所以在我们整个人生中,你能记起多少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和经验就变得相当重要。
每个人的成长,每段经历都伴随着丧失与离去,在这些离开中又能收获到怎样的沉淀,作为日后的累积才更是该追寻和回溯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