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重修语文
“最好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词汇。名词是干什么的?名词是用来记录你所能够感知的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形容词是干什么的?你用形容词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动词呢?动词用来记录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的动作。那么最后,副词呢?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所发出之动作的感知;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是用来记录你对你能够感知的那个事物的感知的感知。(这一分钟的内容看起来比较拗口,只要能做到对这些文字断句准确,理解无误,那么仅在一分钟之后就已经脱胎换骨——你对文字的感知已经大不相同。”
提高外语功底的根本是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我在长期讲授TOEFL作文的过程中,最常观察到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写不出作文根本不是英文问题——因为事实上,那些作文题目尽管貌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很可能就算让他们用中文写也不一定写得出来。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不会写英文,而是干脆没什么东西可写,哪怕让他们用中文也一样没什么东西可写。
如何搜索电影字幕
“首先去Google搜索英文字幕。搜索关键字大抵上用这样的格式即可:
“电影名 发行年份 English subtitle”
比如,想找的是“12怒汉”的英文字幕,那么就要搜索
12 Angry Men 1957 English subtitle
只要不是太新、太冷僻的电影,大多都能很容易用Google找到英文字幕。
字幕有很多种格式,建议只下载“srt”格式的英文字幕,因为这种格式的字幕可以直接用记事本程序打开(这种文件本身就是文本文件)。”
转述能力
大多数人事实上缺乏足够的转述能力(新TOEFL考试中很重视这种能力的测评),于是,我们身边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读过一本书或者看过一个电影之后有声有色地讲述给他人,进而勾起他人一睹为快的欲望。我猜,差不多也只有这少数的人如果花费时间精力习得外语的话,最终同样也可以做到用英语做同样的事情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有效的做事动力
我也行”这三个字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最现实最有效的动力。在像习得第二语言这样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天赋的领域之中更是如此。
最有效的教育
曾有人质疑我,“那如果我作为父母,不懂英文的话,按你的说法,我让自己的孩子学还英文倒是不行的了?!
父母期望孩子学好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可是,仅仅出于好意是不够的。如果仅靠“一番好意”就可以成就事情,那这世界该多美好!可惜,现实并非如此。
潜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时候我非常奇怪为什么那么多(好像至少超过 90%)的人放着最有效却无成本的学习方法(朗读、查词典)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浪费大块的时间和大把的金钱却又义无反顾地再去报另外一个所谓的培训班呢?倒也不是说所有的培训班都一点用没有,只是说总体上来看就算那些有用的培训班最终也不过作用有限而已。
最有效背单词的方法
其实,各种各样背单词的“神技”几乎都没有多大用处。最好的、最有效的是最朴素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词汇,通过频繁使用消化词汇——这也是不二法门。
最有效语法学习
做替换练习是掌握语法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比如,你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句子:“I've lost my key.”你可能会发现,同样意思的话,让你说,你可能就会说成“I lost my key”,甚至,如果语法知识不扎实的话,可能会说成“I lose my key.”——即,这是个你需要学习的语法点。这时候,“现在完成时”这个中文词组对你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我从剑桥中级英语语法开始,坚持做三遍,一来培养耐心,二来恶补语法。配合记录时间的习惯,每天记录下来我学习英语的时间。08年七月开始,每天2个单元,用时大约90分钟。第二遍大约 60分钟做完两个单元,第三遍的时候速度更快了,平均30分钟就能做完,另外用30分钟把例句读熟。我要求自己,不管再累在忙,每天一定要完成2个单元。 中间当然也有间断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我放弃了,我又得重头开始了,我不能再重蹈覆辙了。为了给自己洗脑,我把很多笑来文章中 的句子,抄在本子上,每天早上读几遍。”
一个简单的技巧学语法:
123+d,1表示主语;2表示谓语,谓语包括动词,系动词am is are等,系动词就是起到联接作用的动词;3表示动词的对象;d表示修饰成分。
这4个基本元素可以变化无穷的排列组合。
如图句子:语法结构为123,123,123,很简单。
也有复杂的,如They are (the evolving )record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orks well). 12d3d123
We require people to be extremely open, air disagreements, test each other's logic, and view discovering mistakes and weaknesses as a good thing that leads to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123dddddd。
d的修饰方法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形容词>介词>动词>句子。
比如我爱那个穿白衬衫的男人。怎么翻译?
I love the man in a white shirt.没有形容词就用介词短语。
I love the man wearing a white shirt.动词变形I
I love the man dressed in a white shirt.动词变形II
I love the man who wears a white shirt.句子。
注意,有的时候主语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事。比如谣传章莹颖已经死亡。
It is rumoured that Zhangyingying is dead.
最有效提高口语的方法
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最有效阅读理解能力
既然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尽管好像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如果每天能够做到独立阅读10分钟的话,那么就要比那些不做独立阅读的孩子每年多读62万2千词……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一分钟阅读大约170个英文单词。而实际上,中国学生如果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可以做到差不多一分钟200字以上(因为中文的字都是单音节的,而英文词汇往往不止一个音节)。
如果我们按照200字/分钟的阅读速度计算,不算小学时代,仅仅初中三年,平均来看每个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大约是1.5万字(仅相当于75分钟的阅读量)。换言之,初中时代,一个普通的学生,三年总计阅读量会超过1600万字——如果假设平均一本书20万字的话,就相当于80本书。
到了高中时代,喜好读书的孩子阅读量增长会超乎普通人想象——他们的阅读速度会很自然地提高2~3倍,又由于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他们往往并不需要“速读”,而是通过“略读”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说,作者为了证明一个道理提供了三个例子——体现为三个段落,那么,有理解能力的人会扫过第一个例子,跳过其它两个例子而去继续阅读下一个章节。因为这样的时候,他们的阅读速读看起来就比其他人快出许多。所以,通常情况下,在初中时代积累了大量阅读量的学生,在高中时代的阅读速度大约会提高10倍左右。这样算下来,整个高中三年,喜好阅读的孩子通常会在这个时期保守估计积累超过1亿字的阅读量。
这就好像飞行员也好、汽车司机也罢,夸耀自己驾驶水平时会“很客观”地强调自己的驾龄或者里程数一样,一个人的阅读量积累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阅读速度就越快,进而阅读量更容易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说,真正有用、有意义的快速阅读能力,是靠积累获得的,而非靠什么新鲜的不靠谱理论,或者蒙钱的培训班。
精读的方法
阅读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这不应该是很自然的么?当然应该。这是很难的事情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很少有人做到?估计只不过是因为大多数人最初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而已。纠正难不难呢?以我的经验来看,很简单——甚至与智商无关。
缺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审查。讲解过后,读者就可以明白这道题竟然有七成以上的人做错有多么荒唐了吧?可是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就是冷冰冰的事实——七成以上的人完全不具备上下文联系能力。
七成以上。如果你觉得这个比例很惊人的话,相信我,1) 你并不孤独;2) 你又错了。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在母语世界里的表现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这三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目前中学课本里的解释,基本上沿袭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2)先生的解释,但是都没有注意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1英文的话,要学会语法知识,要有概念体系,绝对不是只需要单词就够的。
2通用的法则:标识第一个句子S1,弄懂S1到底什么意思M1。读第二句话S2,弄懂M2,而且要搞清楚,M1和M2之间的关系,记作R1&2。那么R1&2都有哪些?无非是a,M1被M2支持,这时,M2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b M1与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果,M1、M2、R1~2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全部完成。只要这三要素有一个不清楚,可以断定为没有真正读懂和理解。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标记为MP1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MP2),最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关系(标记为RP1~2)——这就是更多人坚决不做的事情了——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1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我把这个习惯放到读书原则中/
2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3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题外话:其实,无论哪一种考试,拿来真题,如此处理50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鉴于大多数人学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以上的文字里,是拿着考试文章作为示范的。事实上,读任何文字都可以这样“品”,只不过,不同类型的文章,“品”的要点不同而已。读诗品意境,读散文品心境,读小说品情节,读报纸品现实。为了学而读,还要在读与品之外考虑很多事情,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好的话好在哪儿,差的话差在哪儿,要是我去写应该怎么写才能更好……等等等等。”
/读小说看的是情节,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写的好在哪,差在哪,我能写出来不,怎么写才更好。/
6个月渐入佳境速成绝无可能。持续努力的时间究竟有多久呢?病根就在这里。另外,请格外注意“持续”两个字。突击一个月不到,然后半年无消息,则相当于前功尽弃,毫无累积。
最近几年,我的学生中有很多高中生在托福考试中获得极高的成绩——很多都在110分以上。按照ETS的官方数据,110 分的百分比等级(Percentile Rank)是96.8%,即,每次考试中大约只有3.2%的人成绩在110分以上。以我的经验,在大学生中获得110分以上托福成绩的人数感觉上要比高中生少很多。
高中生学习的时间更长。高中生还非常习惯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四节课,晚上回家再做两个小时的作业。而反过来,大学生却不是如此,很多大学生一天要是学上两个半小时,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刻苦了!大学生可做的事情太多,要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要谈恋爱,要参加各种活动,等等等等——他们太“忙”,像李宗盛描述的那样“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某种意义上,高中生能够获得比大学生更高的托福考试成绩——这个现象本身就在证明托福这种考试考的不是智商,当然也不是智慧(生活经验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最终,在这样的考试上,谁花费的时间越多,谁就可能具备更多的优势。
用英语还真是几乎所有技能中最简单的——因为它真的根本就不需要10年时间。实际情况是,只要坚持6个月,就肯定渐入佳境。这些年我教过的无数高中生向我清楚地证明了这点——而后面的文字里,我还有进一步的说明
最有效的写作方法
有两个方法更为有效:
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帮别人改作文。
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有个很重要的诀窍:不要写完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当时那么写(即便是错的)就是因为你认为那么写是对的。这种惯性在刚写完的时候最大,表现最强。所以,写完之后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样了,很多错误在你眼里几乎是跳出来的,并伴随着惊讶“哎呀!我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相信我,这其实就是你真正进步的痕迹──因为产生深刻记忆的最有效手段无非两种:重复、惊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