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陆子“苦闷”时期。比起槐堂教学,意气风发的情景,有天壤之别。哲学家的天真,在现实中碰得粉碎!看来,唤不醒“禄蛀”们的“本心”,唤不醒“小人”们的“本心”。他们是永远不会和自己“同心”的。陆子的“心学”首次遇到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朱熹的长期“挑战”,他不怕;浙东“事功派”陈亮、叶适等的“挑战”,他没份;唯有那满足表面繁荣,实则苟安的“禄蛀”们,他无法忍受他们的“哈欠”和喷嚏”,只有“郁郁度日”,急盼离开这醉生梦死的是非之地,回到他的云林山麓静静的青田里去。
西湖美景引不起他的兴趣。一次,与局同事游湖分韵吟诗,他拈韵得“西”字,勉成一律:
游湖分韵得西字
命驾不辞春径泥,少蓬高会帝城西。
物非我辈终无赖,书笑蒙庄只强齐。(强,读仄声)
天入湖光随广狭,山藏云气互高低。
谁怜极目茭刍里,隐隐苍龙卧古堤…
(《陆集》302页)
用上一个“蓬”字,已见先生心情。《庄子·逍遥游》:“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原注:“蓬,非直达者也。 蓬者,短不畅,曲士之谓。
陆氏自比“曲士”,既有“蓬心”,未能直达。颔联取笑庄周的《齐物论》。齐物以“丧我”发端,世人的是非都是我见。“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我那它就无从显露。
人一旦禀受成形,来到世上,不在大化之中而等待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但终生与事物接触,整天互相磨擦,你死我活,驰骋追逐个什么,而不知止步,不也是可悲的吗?颈联写“天”写“山”。你瞧,天,输送湖光,是随着湖面的广狭自然分匀的;山,藏着云气,却在我进你退,你浓我淡地互比高低。写景蕴含时事而不露痕。尾句以白公堤、苏堤作结:白居易、苏东坡都是苍龙式的有志之士,他们的“蓬心”谁来怜惜呢?此诗以形象寓意,写得意蕴深沉,诗味浓郁,比“鹅湖诗”强多了。应该是陆子的佳作之一,也是他自说“郁郁度日”的注脚;又是他对当时“事功学”与“朱学”的纷争认为“反道学”没有反到点子上以及纷乱的政治时局的侧面回答…
正在低徊,对面橹声呀,来了一只大官船。忽听有人喊道:“中郎官人!”
船家说:“来的官人正是大诗人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听就懂。谁都会背,谁都写不出!
子静大喜:“吉州杨万里?
船家说:“正是他。”
子静呼喊:“对面船上官员是杨万里先生么?”
一位高个子的大官人走了出来,美髯飘飘,脸如满月:“你是,哎呀,你是江西陆子静吧?”
旧友重逢,阔别三十年了。
杨万里在淳熙元年出知福建漳州,旋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又升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1182),以丁母忧去任,回吉州吉水塘村。服满,召还临安为尚书省左郎官( 吏部员外郎);第二年擢升郎中官。正是淳熙十二年(1184),荷花盛开的季节,三十年前的旧友会面,真是悲喜交集:陆子寿已经作古是悲,久别重逢是喜。三十春秋弹指一挥间,彼此青春已逝,“二毛”已见了!不胜。杨万里邀子静过船对饮。
自此,他俩常走动,情似兄弟。杨万里也是“正心诚意”之学,与静有同有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俩的友谊。公事之余,坐以论道,步以赏月;长堤寻春,诗笺酬唱。他俩也常结伴到临安各佛寺禅院。子静尤其喜欢到明珠庵与清长老禅师相互参禅(3),或独坐葛“初阳台”怀念弈师赵老先生与白旗白袍的岳飞元帅,长啸高歌,与宇宙精灵对话。
皇帝郊祀时,文武百官随从。陆子静和杨万里骑马并辔而行,正是他俩随意说笑,精神升华的日子。
乡人来京,陆、杨互请到府做客。席间或问乡风,或议乡事,或作诗以酬乡情。
一次,天童山一个和尚来临安化缘,杨万里邀子静相聚,并作诗二首送僧,陆氏和唱:
送乡僧德璘监寺化缘结友归天童山二首
杨万里
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问侬收得曹溪水,云下春风吹已干。
七百支郎夜忍饥,木鱼闭口等君归;
还山大众空欢喜,只有诚斋两首诗。
—— (《朝天集》卷二十一)
送德璘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
陆子静
尽道吾庐登陟难,上人得得到相看;
莫言无物堪延待,也有茶浇舌本干。
闻说淮民未免饥,春头已掘草根归;
羡君稇载还山去,更挟星郎大字诗。
——(《陆集》303页)
一日,杨万里问:“听说你已轮对?”陆子静答:“去年春天,我已上五札。”万里说:“能否让我拜读?”子静说:“我有底稿,请君细看。
第一札:说“君臣关系”。
“臣读典谟大训,见其君臣之间,都俞吁口弗,相与论辩,各极其意,了无忌讳嫌疑……”孝宗赵脊插话:“君臣之间,须当如此。”子静答:“陛下云云,天下幸甚。”当读到太宗一时误会,命文彦博责难魏征时。“征入见曰:臣闻君臣同德,是谓一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邦之兴衰,未可知也。太宗瞿然曰:‘吾已悔之。”孝宗插话:“赖有所悔。不患无过,贵改过之意甚多。”子静答:“此为尧,为舜,为禹汤,为文武血脉骨髓。仰见圣学。”当读到:“陛下天锡(同:赐)智勇、隆宽尽下,远追尧舜,诚不为难。而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仇未复,生聚教训之实,可为寒心。”孝宗插话:“此有时!”辞色甚壮。子静答:“如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此有甚时?今日天下贫甚,州贫,县贫,民贫。”孝宗一言不发。(“五札”全文见《陆集》221224页;孝宗插话,见《陆集447-448页,下同。)
第二札:论“尊德乐道”。
子静以当今贤奸并用,莫知深辨,故切言之。但,话语尖锐,却泛无所指,圣心并未明。当读到:“今陛下独卓然有志于道,真所谓任大而守重。”孝宗插话,“自秦汉而下,无人主知‘道甚有自负之意。皇帝接着说了不少,近禅意。子静答:“臣不敢奉诏。臣之道不如此。生聚教训便是“道”。
第 三札:言“知人则哲”。
大禹说过:“知人则哲”。“臣尝闻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人主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接着讲历史,以、叔、韩信、萧何、陆逊、诸葛亮、徐庶等为例说明人才多识于明主。孝宗插话:“人才用后见。”子静说:“见之于前。”孝宗一再强调后见。”并举出朝中某某、某某,说是人才。子静说:天下未知。天下无人才吗?执政大臣未称陛下使令!”孝宗默然。
第四札:议“立至驯致”。
立至,即“立竿见影”;驯致,即“为之以渐”。当读到:“故定趋向,立规模,不得悠久,此则所谓可立至者。至如救宿弊之风俗,正久(h,同“堕”)之法度,虽大舜周公复生,亦不能一旦尽如其意。日至之时,阳气即应,此立至之验也。大冬不能一日而为大夏此驯致之验也。”孝宗赞叹。
第五札劝“不亲细事”。
孝宗喜欢抓小事,亲细致。子静不以为然。以“皋陶赓歌”、“文王罔攸”、“德宗视择吏宰畿邑”的教训(注30,孝宗抓大事:“荀卿子(即:荀子)曰: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臣观今日之事,有宜责之令者。令则曰:我不得自行其事;有宜责之守者,守亦曰我不得自行其事;有宜责之守者,守亦曰我不得自行其事;推行上之,莫不皆然。”孝宗听了,不大高兴。下殿走了五六步,回头说道:“朕不在详处做工夫,只在要处秉笏立听。”又说:“不要转对了!转对:即再说下去。据说侍从官可以这样做,像陆氏删定官(小官)则不可如此。也许规矩如此,但孝宗已经不耐烦听取书生空议论了。
孝宗赵脊刚愎自用,骨子里早已瞧不起儒生。据史料:乾道三年(167)曾慨叹说:“儒生议论,不达时务,不足恤!自后十年,多次说过:“近时儒者多高谈,无实用。”“儒者不肯留意金谷(理财)!“儒生不达时变”等等,他怎么会听陆九渊的“五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