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青的你

作者: 孤傲的鹰2022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1:22 被阅读94次

             以前一直打算写点什么,或者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分享给其他人,也算是对社会做出一种贡献,但是迟迟不想动手,因为一是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二是自己的经历也很普通、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一些在各个岗位做出贡献的老外的演讲,里面都提到个人对社会和社区的贡献,比如著名球星詹姆斯经常会在他所在的社区与孩子们互动,让孩子们看到巨星其实也是普通人,并鼓励他们;比如TED演讲里有一部分人分享自己领域的研究或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有时也在思考如何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刚参加工作时想法有很多,比如去西湖边做志愿者、给老外提供帮助(虽然自己的英文只能对付对付东南亚国家的朋友),或者去社区给老年人当老师,教给他们一些电脑的技能等等。最后,这些都以没有踏出第一步告终,给自己找的借口是工作太忙,或者自己年纪有点大了,跟年轻的志愿者一起会给人一种不干正事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大脑臆想出来的,目的是把自己拉回自己的舒适区。

             随着年纪一天天大起来,也经历了大部分人经历的事情,工作的高峰、低谷、平稳,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上有老下有小,学区房,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生病,家庭的维系,每一件事大部分人都是会经历的,所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分享,可能对一部分人也是有帮助的。曾经我以为一个外地农村的孩子到了大城市,没钱没背景,性格也不好,没见过世面,只有一个大学的文凭,只能孤独终老吧。去相亲,怕碰到那种父母一上来就说要房要车的那种,所以找对象的时候自己习惯性的排斥了本地人,但凡有朋友介绍说本地的,首先我就会联想到那个咄咄逼人的丈母娘形象,一想到这,我头脑就会一片空白。另一个让我排斥的原因是很多本地人都找上门的,这更让我难以接受,嫁入对方也还好,但是别人问小孩叫什么名字,当听到不是和父姓,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以为这一生就一个人这样子过好了,不需要家庭、不需要亲人、不需要朋友、过年也不想回去,有时候也自暴自弃,半夜哭醒也是常有的事。虽然高中毕业之后一直鼓励自己不要流泪,但是在受潜意识控制的梦里,伤心难过的时候泪水哗啦啦流下来,自己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在你最伤心绝望的时候,只要还有信念,还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还是会慢慢地好起来,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慢慢地也不得不面对和拥有了,比如说买房,13年的时候杭州房价也是比较高的(当然相对于现在的价格还是便宜的),主城区的房子动不动就是100多万,首付得3、4十万,工资一年能存下2万块已经很不错了。记得谈的第一套二手房,房东是本地人,总价153万,我拉上我中介同学找房东谈了好几次,我们想让他150W出售,房东死活不肯让这三万。我当时心里在想:你这3万的尾巴留在这里不是让我们砍的嘛,我们农村的孩子跟你们城里人怎么比啊,我们要多拿出这三万块是多难啊,后来果断放弃,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一个模糊的观念,它深深根植在每个贫困子弟的心里面。后来买车,从几万的车看到二十几万,每个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持续不断地,房车等物质品也是如此,几万的车和十几万的、二三十万的车外观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坐进去操纵起来的的舒适感是完全不同的。接着提一提家人的疾病观念,父辈人对医院的认识是非常粗浅的,他们往往大病小病都是熬的心态,不会轻易告诉我们,直到小病到大病,大病到恶化,最后没办法了只能去医院,在恶化之前说服他们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医生。接着再来说一下家庭的维系,一个稳定的家庭,必然是双方地位公平平等的,如果这种平等被打破,那么这种关系就不是稳定的,稍有波折就很容易分离。最后提一下小孩子的教育,无论对他的教育多么完美,如果他不配合都是枉费心机,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小孩子的内在特征在4岁之前已经形成,如果4岁之后没有一个好的引导,他会按照4岁之前形成的人格自然生长,所以有些人说三岁看到老,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 。

            今天先写到这里,如果有时间再就每个经历写得具体一点,从而让即将经历的你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当前的生活或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曾经有个节目说当你回过头来想对10年前的你说什么,我想说的是:曾经的你努力过,失落过,追求过,失败过,没有关系,那是因为你的视野和阅历只能让你看到当前的那一步,没关系,因为这会是你成长的宝贵经验。永不放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年青的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yw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