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

《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

作者: lazytiger | 来源:发表于2018-07-05 11:46 被阅读55次

    乔治·贝克莱的三本书《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一脉相承的,其共同点很多,好似读懂了其中一本,其他的也就不难了,而且都是薄薄的小册子,不费多少时间。相比其他大家作品,比如让·雅克·卢梭,其自然论和社会论的联系就不那么明显了,不过细细品味还是一脉相承的,仿佛思想的不断进化,而贝莱克的就算保持一贯了。

    作者:乔治 贝克莱;商务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联想到如下几点:

    1. 感性与理性。这两个词挺玄乎的,我敢说读过些哲学的人也不见得区分的好,或者说,没有区分的标准,见仁见智。我因此书引发了这样的理解:可感性不是感性,比如你看到苹果,感觉到了它的颜色、形状、位置等,但不一定就喜欢或者讨厌,而是冷冰冰地说一句:“这是苹果”。也就是说,感性指向情感,而不说这个苹果是否又大又红又甜,只要是心爱的人送的,你就喜欢或者感动了。再看理性,不是说人有抽象或者逻辑思维就是理性,还拿苹果说,假如你冷冰冰地说“这是苹果”,我看不是理性,倒是冷酷,尤其把苹果换成一个乞丐时更明显,但当你认识到对象的来龙去脉而产生了感性,这种能力就是理性。人造机器人的逻辑和计算能力都比人好,也可以设计它看到乞丐就自动去捐钱,然而它没有情感,这就是人和机器的区别,即理性。说了一通,还能区别开感性和理性吗?这两个词真的挺玄乎的。

    2. 感受和意志。贝莱克的观点是:对象的感觉是被动的,主动的就靠意志,即:虽然我们被习惯搞得很少有真正的意志了,想做什么不能做,干脆也不去想了,可在习惯的范围内我们还是可以自由发挥的,比如午饭你想吃什么,想听什么音乐、穿什么衣服等,这与上段说的理性是同理的,即:我们有推动自己追求某种感觉的能力,意志的发挥是指向感性的,这是贝莱克没有强调的。

    3. 语言的表达。贝莱克帮我们把抽象没有意义的语言略去了,只要说出来的就是可感知的,不过有些语言感知到纯粹的情感,或是暖心、或是优美,却联系不上具体的事物,这也算意义吧。比如《洛神赋》节选如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每一句都能感知,可总体要表达的这位神明却如此神秘。它的美是在语言本身,超脱了感知,而是一种意志。如果读者不信服的话,可以转换到听觉上,贝莱克没有过多阐述听觉,尤其音乐上的发挥,即:如果觉得它优美是因为音符的排列顺序“合乎”法则,可什么是法则?即便现代音乐理论也不能解释。其实也是意志,就此说就要看其后人的作品了,继贝克莱之后的康德、叔本华的思想是对贝克莱的丰富升华。

    此致

    Lazytiger 2018.07.05留

    作者微信:lazytiger198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知识原理》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zu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