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中有关汉语能力考试中的两组观点,分别通过一系列论证对其表达了“支持”和“反对”的态度,但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首先,汉语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并不等同于汉语能力的下降。材料中所提到的中英文混杂,网络用语大多是非正式场合的汉语使用现象,只是传统汉语与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丰富和发展,并不代表着在正式场合以及作正式要求时人们的汉语能力的下降。其次,应试者了解了自身的水平并不一定就会提高对母语的重视。如果最后测试出来的结果普遍高于大家对于自身汉语水平的预期,那么汉语测试可能反而会降低人们的重视程度。因此,这一论据并不足以支撑支持者的观点。
其次,汉语考试并非一定会造成功利主义和应试主义的汉语学习。即使会造成这些倾向,也不一定就不利于汉语文化的长远发展。长远的发展首先必须先着眼近期,而汉语考试的实行能够在短时间广泛地引起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汉语学习,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汉语学习上来,从而更好的为提高人们汉语能力长远规划而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这一反对观点的论证是欠妥的。
再次,中国的校园汉语教育体系完善,不意味着全社会汉语教育体系的完善。大多数人在进入社会,或者是进入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汉语相关的继续学习,这是造成社会汉语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这一角度而言,即使孩子们学习母语的体系足够完善,但汉语能力考试也并不浪费。另外,汉语水平也并不是对原先生动语言的简陋化和扭曲化。汉语能力考试并没有改变汉语的实质和内涵,而是为其提供了一个切实直观的量化标准来。因此,观点二的论证也是有缺陷的。
最后,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作家,就不等于对汉语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会说就行”。虽然对于普通大众的要求不用高到作家的水平,但是汉语水平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符号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衡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认为汉语“会说即可”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材料中的两派观点中的论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是不足以支持其立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