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躺平的第六天,自己感觉逐渐适应了,每天躺着不动的状态,今天早上听了两节课,然后看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关于父希望母的描述
#也许做父母的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真心诚意地培育这粒种子,然后等着看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来。我们切记不要对孩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先入之见。
我对于这段话很有感触,我记得在《园丁和木匠》这本书也说过,园丁型父母不会要求种子长成什么样,而是尽力为种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即使这样,父母也要背负种子无法成才的风险。
这段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很难,首先父母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也要足够相信自己的能力,拥有充足的爱的能力。否则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期待、不足投射给孩子,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比如我没有读成书,希望孩子可以读大学,为了这个愿望,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孩子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愿望。给孩子极大的压力和痛苦。
想起来最近比较流行的一段话:有些人笨鸟先飞,有些人自己不飞,生一个娃,让娃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父母最常见的问题,我们过去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主观原因导致自己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因此我们总想弥补自己的遗憾,所以有时会给孩子一个任务,一个目标,一个标签,用各种方法补偿自己,而将一切的责任推给孩子,不去问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规划的。不给孩子自由选择、自由生长的权利。
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记得娃刚出生时,我只期待他健康的成长就好,慢慢的要求越来越多,要听话,要顺从,要按我的想法来,要遵循我的习惯,要乖,对于孩子的需求看不见也不想看,久而久之,孩子说的话无人听,两个人经常自说自话,最后会感慨,你这个白眼狼,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不领情!孩子也会早早的对你关闭心门,因为他/她知道无论怎么努力,你也看不见和听不见他\她的心里话。
现在可以尝试改变,改变的过程中很艰难,首先需要听自己的声音,自己想要什么,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然后慢慢学习听别人的说话。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怎么去引导他寻找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意义。
虽然,这条路困难重重,但是,为了自己,学习爱自己,爱他人,爱孩子,许孩子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自由发展的环境。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改变一点点,也是一种胜利。
孩子也有孩子的课题,他们有他们需要解决的困境和难题,生活不就是如此吗?不如意的事情常有,如果我们一直都是事事顺心,那么生活得有多枯燥乏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