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作者: lsg003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22:30 被阅读0次
    昨今读思 昨今读思

    一、5:57起床

    干老师说,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还是文本解读,用自己的解读去照亮文本和学生。(吃教学这碗饭,是要有看家本领的。怎样提高本领?广泛阅读可也。)

    二、开读《我们为什么会生病》(1-28)

    近因解释,描述的是生物性状——它的解剖、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它从受精卵到成体的发育生物学规律。演化解释所要阐明的是,为什么受精卵从一开始就需要这种生物性状,而我们的基因又为何编码这种结构而不是另外一种结构。

    近因解释,回答的是“是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即,关于构造和机制的问题;演化解释回答的是“为什么?”,即,关于起源与功能的问题。

    疾病的演化解释:

    1.防御

    咳嗽不是对集体缺陷的无可奈何的反应,它是由自然选择留下的、一种互相配合的防御活动。当特定的感受器发觉了特定危险的线索时,它们就会被激活,这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警告灯,当油箱快空时会自动闪烁一样。它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由问题引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2.感染

    考虑到有些细菌和病毒害我们受苦,我们不免把它们看成敌人。但是,它们可不是简单的寄生虫,而是老练的对手。在演化过程中,我们演变出抵御它们攻击的手段,它们也演变出的克服防御的对策,甚至利用我们防御的办法来反防御。这种永无休止的、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无法消灭所有的感染,或者避免自身免疫病。

    3.新环境

    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平原,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身体也是在狩猎采集的部落生活中塑造出来的。自然选择还来不及重新改变我们的身体,来配合高脂食物、汽车、药物、人工采光和中央空调等前所未有的新环境。结果,我们的身体构造与现代环境之间发生了不匹配,许多现代疾病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心脏病和乳腺癌是两个常见典型。

    4.基因

    人类的某些基因虽然可以引起疾病,却仍然存留了下来。这是因为他们的影响是“环境决定”的:当我们生活在更加接近自然的环境里,这些基因是无害的;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负面效果就显现出来了。例如,与心脏病有关的大多数基因,在我们过度放纵自己摄取大量脂肪之前,是无害的。引起近视的基因,也只在儿童阶段需要大量读书或者近距离工作的文化氛围中才起作用。那些引起衰老的基因,在人类平均寿命较短的时代也很难有机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我们的遗传密码经常会产生突变。有益的基因突变非常罕见,大多数突变都会引起疾病,自然选择确保这些受损的基因及时的清除,或者起码将受损基因的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因此,那些只有害处,而没有益处的基因突变,并不常见,也不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

    最后,还有一些“无法无天”的基因。它们为了自己的传播让携带它们的个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赤裸裸地说明“自私的基因”。是为了基因本身,而不是个体或者物种。

    5.设计上的妥协方案

    许多基因会造成一定的弊端,却也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因而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类似的,每一次重大的有益的结构性改变也要付出必要的代价。直立行走使人类得以携带食物和婴儿,但也留下了腰酸背痛的风险。身体构造上的种种缺陷,细究起来,并非失误,而是妥协的方案。为了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原因,我们需要透过“ 失误”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潜在益处。

    6.演化的遗产

    我们的食管与上呼吸道共用一段管道, 食物途经这段管道之后必须做出正确的变道才能滑进胃里;如若不然,我们就会被呛到。如果鼻孔长在颈部的某个地方,这种局面就不会出现,但是限于历史原因,这已是不可能的了。

    位于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树立着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偶然性可能会影响到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第一,基因突变的出现本身就是偶然的;第二,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个体能不能活得足够长久,使得该基因突变的效果得以显现,也是未知数;第三,该个体未必能够繁殖;第四,这个基因,即使增进了第一代的适应性,也可能由于某种偶然事件,在第二代的时候被淘汰;第五,无疑,还有许多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将在每个物种历史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著名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说过,如果有可能把生命演化的历史重演一次,结局很可能不一样,不仅可能没有人类,甚至可能没有哺乳动物的出现。

    三、开读道金斯《自私的基因》(1-32)

    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实在为数太多。我自己也觉得,生活在一个单纯以基因的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中将会令人厌恶至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惜,事实毕竟就是事实。

    我们是生存机器,但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地球上生存机器的总数很难计算,甚至物种的总数,也不得而知。单就昆虫来说,据估计,现存的物种大约有300万种,而个体昆虫可能有100亿亿只。

    不同种类的生存机器就有千变万化、种类纷繁的外部形状和内脏器官。章鱼同老鼠毫无共同之处,而这两者又和橡树迥然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因子,同我们——从大象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同属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因子——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复制因子制造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利用。猴子是基因在树上生活的保存机器,鱼是基因在水中生活的保存机器,甚至还有一种小虫,是基因在德国啤酒杯草垫中生活的保存机器。DNA的活动方式真是神祕莫测。

    一个DNA分子是一条由构件组成的长链,这些构件是被称为“核苷酸”的小分子。如同蛋白质分子是氨基酸链一样, DNA分子是核苷酸链。DNA分子因其太小而不能为肉眼所见,但它的确切形状已被人类用简洁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来。它由一对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相互交织,成雅致的螺旋形,这就是“双螺旋”或“不朽的螺旋圈”。核苷酸构件仅有四种,可以把他们简称为A、T、C和G。在所有动物和植物中,这四种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们缠绕交织在一起的顺序。人类的G这构件同蜗牛的G构件完全相同,但不仅人类构件的序列同蜗牛的不同,而且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序列也不相同,虽然在差别程度上略小一些(同卵双胞胎的特殊情况除外)。

    我们的DNA寄居在我们体内。它不是集中在体内的某一特定的位置,而是分布在所有细胞之中。人体平均大约由1000万亿个细胞组成。除某些特殊情况,我们可以不予以考虑外,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人体的DNA的一套完整拷贝。这一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组有关如何制造一个人体的指令,以核苷酸A、T、C、G字母表来表示。这种情况就像在一种一幢巨大的建筑物中,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书橱”,而“书橱”里存放着建筑师建造整栋建筑物的设计图。每个细胞中的这种“书橱”被称为细胞核。人类建筑师的这种设计图共有46 “卷”,我们称它们为染色体。在不同的物种中,其数量也不同。染色体在显微镜下是可见的,形状像一条条长线。基因就沿着这些染色体有次序地排列着。但要判断基因之间首尾相接的地方却是困难的,而且事实上甚至可能是无意的。

    DNA分子做的两件重要事情之一是:它们进行复制,也就是进行自我复制。自有生命以来,这样的复制活动就从未中断过。现在DNA分子对于自我复制确已技巧精湛、驾轻就熟了。一个成年人,全身有1000万亿个细胞,但胚胎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这个单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细胞各自把自己的那卷蓝图拷贝接受了过来。细胞依次再按4、8、16、32等倍数分裂,直到分裂成几十亿个。每次分裂,DNA的蓝图都好不走样地拷贝了下来,极少发生差错。

    DNA做的第二件重要事情:他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昨今读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dc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