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思思,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我在坐动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一上车坐下就拿出手机ipad玩游戏,一玩就可以玩半小时一小时,非常安静乖巧。
等父母发现孩子玩得太久了,把孩子手机iPad拿掉之后,孩子就像放了线的风筝,脱缰的野马一样东跑跑西玩玩,还招惹一下其他乘客,吵得不可开交。
等其他乘客忍不住提醒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家长没办法之下,就又拿出手机给孩子“别吵了,再给你玩10分钟。”拿过手机,孩子才停止了吵闹。
游戏好像成了安抚孩子的最后一个方法。
vx:niuwabao001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爱玩游戏,很多家长也过来咨询我,孩子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游戏,不让他玩他还发脾气,成绩也越来越不好了,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游戏能让孩子欲罢不能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小白鼠放到一个装有操纵杆的箱子里,每次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就会有一粒食物掉进箱子中,结果小白鼠很快就学会了通过不断地按动操纵杆来得到食物。
这说明了,只要将“行动”和“奖励”建立联系,就能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游戏就是这样,会设置符合玩家能力的挑战,挑战成功就会有奖励,通过这种模式,孩子不仅会获得成就感,还会养成玩游戏的习惯。
孩子会被游戏吸引还有一个深层机理———即时反馈。
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在游戏中,孩子每杀一个小怪,打开一个宝箱,都能及时得到奖励。
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却很少可以得到即时反馈。
孩子要背很多的课文,记很多的公式,才能在试卷中用上一两个;要练很久的长跑,才能在体育测试中快个几秒;要寒窗苦读三年,才能在中考或高考中获得成功;甚至有时候明明很努力了,成绩却越来越差。
所以大多数孩子喜欢游戏多过学习,因为学习见效太慢了。
vx:niuwabao001
孩子沉迷游戏,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摆正自己对于游戏的认识和观念。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不是万恶之源。全民玩游戏已是时代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引导孩子玩游戏,而不是禁止。因为我们知道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越不让他玩,他越要玩。
我们可以通过约定规则,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有一个著名“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的实验。
32名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在玩游戏这件事上,游戏就是“棉花糖”,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就能玩游戏20分钟,还可以不玩累计时间,但每次累计不超过1小时等等。
只要规则合理,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
我们甚至可以尝试跟孩子一起玩。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慢慢的我们会越来越了解他。
我们会知道他的喜欢的游戏是什么类型,可以帮他挑选健康的游戏,也会知道他的偶像是谁,他喜欢什么歌曲,当我们足够了解孩子时,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贴近。
还是那句话:有了关系,一切都没有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跟孩子来探讨游戏对孩子现实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不好的影响,再进行时间的调整,就容易很多了。
vx:niuwabao001
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其实是在现实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了很多挫折。
我的咨询中就有这样一个女生,女生15岁,上初二。当时妈妈把她带过来,是因为觉得孩子游戏成瘾,老是喜欢上网玩游戏。
孩子的成绩蛮不错的,考上的初中是重点初中,初一刚开始成绩还行的,到了初二成绩下滑非常厉害。从前是班里十名左右,降到了班里三十几名。
妈妈就觉得应该是玩游戏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就把孩子带来,希望我说服她不要玩游戏。
整个咨询过程,进展非常慢,孩子刚过来的时候非常腼腆,几乎是连看都不看我的,说话的声音也非常轻。
我们刚开始是通过写字的方式交流,因为她觉得这样表达会舒服一点,后来才通过画画,慢慢的开始沟通。
当我让她画一下她的心情的时候,她画了下面这幅画。
这幅画最显著的一点是,她画了一个房子,还在四周围了一圈栅栏,并且是没有出口的。在绘画心理学上,没有出口的栅栏表示内心防御很重,不太容易把真心话讲出来。
但是房子上又画了三个窗户,房前还有一条路。门窗和路在绘画心理学上来讲是对外交流的途径。所以孩子内心又是希望与别人交流,希望有人走进她的世界了解她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虽然有防备心,但是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可是现实中人际交往应该不是很顺畅。
画中还有一个引起我关注的是,这个人她是没有画鼻子和耳朵的。在绘画心理学中,鼻子代表了主见,耳朵代表了倾听。
所以从这幅画中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少一些主见,也不太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
这幅画的第三个特点是孩子画的树干和人的躯体都是方方正正的,在绘画心理学里,这表示孩子的性格是挺传统的,挺守规矩的。
最后,孩子在树上画了很多苹果,在绘画心理学里,苹果代表了一种目标。从整幅画来看,房树人的大小都是合适的,说明孩子整体的能量是不错的,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期待。
综合来说,孩子的能量不错,挺守规矩,也有自己的目标,但是缺乏了主见,也不愿倾听他人意见,渴望与人交流,但在社交方面有一些阻碍。
vx:niuwabao001
后来,当她慢慢熟悉我之后,她和我说:
她小学是住在另一个地方,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但是考上重点初中后,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身边的朋友就很少了。
新的班级一开始感觉还行,但后来发现她好像融入不了这个集体,平时都是独来独往,没有特别好的朋友。
大家都很认真在学习,自己以前很优秀,到这里之后怎么努力成绩也上不去,这让她感到着急,压力很大。
回到家,妈妈是一名家庭主妇,也不太擅长沟通,家里还有个妹妹,妈妈更多的时候是在带妹妹或者做家务。
后来发现手机里的“我的世界”这个游戏特别好玩,能让她觉得放松,想干嘛就干嘛,她可以主宰这个世界。
游戏里也没有压力,还能和别人沟通聊天,手机上也能看到以前的朋友的动态,知道她们的近况,能和朋友倾诉,好像回到了从前,她喜欢这样。
通过孩子的描述,我发现玩游戏其实满足了她的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要让孩子少玩游戏,就要满足她的渴望,让她的人际交往发生改变,让她的成绩提升。
之后我们经历了大概十五周的咨询以后,她的人际交往状况发生了改变。原来她防御心重是因为她之前跟同桌交流时,同桌很多次没有理她,反应非常冷淡,她觉得同桌不重视她,让她感受到了新环境的不友好。
那一次有了隔阂,她也就很难进行进一步沟通。我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认知行为疗法,帮她走出了困境,心理学认为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的,不是事件的发生,而是对事件的看法。
vx:niuwabao001
人通常会按习惯的模式想问题,我就引导她改变对同学的看法,比如:同学当时可能只是在忙或者没听见。当她走出她想象的场景,换了角度看问题,再与人接触的时候就没有障碍了。
后来她在班级中找到了知心朋友,有了归属感,情绪也好很多了。妈妈也反映孩子的成绩好了许多,已经慢慢往上走,到了班级十五名左右了,对自己有了自信,对游戏也不那么迷恋了。
很多孩子也像这个女生一样,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人际交往上也不太顺畅,常常感觉自己很无能。
但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找到支配感,掌控感,甚至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万能的。
在这种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源,帮孩子解决现实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相似情况,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交流。
如果你身边也有朋友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希望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
vx:niuwabao001
本课关键点
1、孩子会被游戏吸引是因为游戏的即时反馈和“行动”+“奖励”机制。
2、父母首先应该摆正自己对于游戏的认识和观念。我们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玩游戏,而是合理地引导孩子适当玩游戏。
3、找到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源,帮孩子解决现实困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