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书各有各的糟糕,真正的好书却拥有同一种品格。
也许你在给人推荐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别人主动找你帮推荐几本好书,你推荐了一本自己视若珍宝的好书,却没得到预期中的热情反馈。
你看到了一本特别好的书,想要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结果大家却都理解不了你激动的心情,也可能都没有想要却阅读的渴望。
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喜好,对书籍类型的中意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实,每个人寻觅好书的迫切心情都是相通的。
那么,为什么会在推荐书这件事上,总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或许,在向别人推荐书时,“想要让别人产生阅读兴趣,要诉诸理由,而非诉诸热情的情绪。”
也许对一个喜好通俗小说的人而言,哲学著作再好也不会想要去看。也许对一个热爱天文地理等硬科学的人来说,在散文和随笔上天然存在阅读障碍。
也许有的人就是喜欢读历史书籍,有的人则喜欢看科幻书籍,有的人则专于社会科学。
但无论是阅读哪一类型的书,只要是好书,就有着一些共通的品格。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选择推荐一本书的理由。
一本真正的好书要耐读,要能耐得住细读,要值得反复读。
这里不得不提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穷查理宝典》。如果可以把书籍称为良师,那么于我而言便是这本书。
我也是在阅读《穷查理宝典》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好书的看法。
一本真正的好书要耐读,指的是要能够让人耐住性子读下去。
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障碍,尤其是面对一本有厚度的书时,读着读着心理就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而一旦把读到一半的书放下,便再也不想继续读下去。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读书的速度变得越快。如果是速度变快,阅读质量也能够随之提升的话也没问题。难点就在于不知不觉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追求速度而放弃了阅读质量。
而一本好书,会让人抑制住快点读完的念头,也会在字里行间,通过措辞和文风紧紧吸引住阅读的人,不让人半途放弃。
《穷查理宝典》就是这样一本书。查理用一种幽默诙谐的口吻,娓娓道来个人经历和感悟,既没有浓烈的说教意味,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查获芒格的文字用语非常平实,初看上去每个字都非常好懂,而把文字组合在一起后,会发现蕴藏着很多的深意,以致于在阅读时需要时常停下来思考。
不仅如此,《穷查理宝典》整本书还实现了每段一个小高潮,每页一个大高潮。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还能够不断颠覆人的思维和认知。
这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要耐得住细读。细读既是要认真、一字不差的阅读,也是要细细推敲,不段思考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一本真正的好书还要做到能够让读者反复去读。
一本书之所以好,通常是因为它能够帮读者充盈知识,扩展认知边界。也就是说,一本好书的作者,往往都要比作为读者的我们懂的多,看待问题也更深刻和全面。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完一遍之后,千万注意不能自满,觉得已经彻底把书读懂。而一本真正的好书,在阅读完一遍后,会主动对我们进行提醒,你还需要反复去读。
这种主动提醒,当然不是指书籍主动说出来的,而是我们在阅读中会自发的察觉到。
在初次阅读《穷查理宝典》时,对于书中的每一个智慧点、每一个打破认知的观点,我都会认真的琢磨一番。在阅读的当下觉得自己都懂了。
但在书合上后,自己在大脑中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回顾时,很容易就会察觉以为懂了和真正懂了的差别。
在之后,从整本书不断地反复读,到对每个知识点反复读,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也会发现一些之前阅读时被忽略的地方。
在阅读体验之外,一本真正的好书还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能够勾起读者的行动欲望。
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而言,对读者的启发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论说性书籍。
对我而言,《穷查理宝典》不仅是良师,还是督导我践行的指挥官。
查理芒格在书中提到的每个观点,都会让我耳目一新,哪怕很多观点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但从书中再次看到,却总会产生一种像是被雷电击中的颤栗感。
这种感觉是惶恐,惶恐于自己的思想浅薄,惶恐于自己因无知而萌生的自负。
这种感觉也是激动,激动自己可以得遇良师,激动自己获得思想上的新生。
我相信,只要能够突破认知的局限,行动就会自发进行。因为不需要再在思想上瞻前顾后,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专注于践行。
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就能够看到什么。相信知识的力量的人,会愿意为获取知识持续学习。相信自律的重要性的人,会愿意在日常生活节制自己的行为。相信践行重要的人,会愿意用实际行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我坚信不疑的,而《穷查理宝典》则教给我,要说到做到。
持续写作践行第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