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能在长平之战打败白起

谁能在长平之战打败白起

作者: 鲁青_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20:14 被阅读0次

    说起赵括这个名字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会觉得陌生,其实我们对这个人非常得熟悉,因为小学的语文课上我们就学过一个关于他的典故,后来还演化成了成语。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自长平之战中的赵括。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历史不会说谎。”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人,立场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历史也是如此。历史的亲历者、记载历史的人以及阅读历史的人是否能站在同一立场呢?因此很多史学大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学习历史学的是历史观而真真假假。下棋的人和看棋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吸取经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替廉颇任赵将,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

    初中历史书上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军阬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六国再无能力阻挡秦国统一的进程。

    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让中国人从此有了大一统的观念,避免中国出现今天欧洲的局面。回过头来看长平之战,赵国作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与秦国正面对抗的诸侯国,有没有机会打败秦国改变历史?谁能够在长平之战中打败白起统帅的秦军?

    一、一场梦引发的战争

    历史上记载很多神奇的梦,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梦到一条龙趴在自己身上之后就生下了刘邦;王阳明出生前,她的祖母梦到有神人将一个婴儿送到她手上,醒来时王阳明已出生。

    《大秦帝国之崛起》赵孝成王

    《史记》记载赵孝成王四年,赵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赵王梦到自己穿着左右不同颜色的华服,乘龙飞到天上,飞到一半掉了下来,地上满是金银财宝。赵王找来占卜官解梦,占卜官说这梦是不好的征兆,赵王不信,他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

    恰逢此时,秦将王龁领兵攻韩国上党郡,韩国将上党郡十七城献与赵国,企图将战争祸水转到赵国身上。

    平阳君赵豹认为收下这十七城会导致秦国攻赵,赵王不悦。平原君赵胜则认为到嘴边的肉不吃白不吃,况且凭借赵国的国力足以抵抗秦国的短期进攻。

    历史上贤明的君主不需要其拥有超人的智慧,而在于他们能够任用正确的人,听取正确的意见。如果从结果上来看,赵国接收上党很显然是错误的决定,于是后世就自然会认为赵王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最起码他在长平之战的始末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不妨做个扮演的游戏,任何一个人坐在赵王的位置上,恐怕都不能避免长平之战的发生。一个势必要统一六国的秦国,是容不下另一个强大的赵国的。

    《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  

    胜利者固然值得尊敬,可是败者就一定要遭人唾弃吗?恐怕不见得。  

    二、奋六世之余烈

    《资治通鉴》中记载: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因此而强大逐渐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长平之战时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是他的孙子。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所谓“奋六世之余烈”即秦国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 秦庄襄王六代国君百年的发展,菜秦一个任人鱼肉的弱国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

    电影《荆轲刺秦王》中那一声“秦王嬴政,你忘了历代先君一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秦国统一天下乃是六代国君百年奋斗的宏愿,秦王政也确实实现了这一宏愿。一个国家连续六代国君励精图治,为了同一个目标上下一心,纵观战国七雄,除了秦国,其他六国是没有这样的情况的,因此战国的统一必定是由秦国来实现。

    《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昭襄王,典故“完璧归赵”中被蔺相如吓住的那个秦王。但秦昭襄王绝不像语文课本里描述得那般怯懦,相反,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成为最具统一实力的强国,为后来嬴政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长平之战是历史的必然。

    三、两军主将

    赵国作为一个强国,拥有廉颇、李牧、赵奢等赵国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令秦人闻风丧胆。赵括作为名将赵奢之子,在兵事的讨论中不落其父下风,再加上赵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挂帅绝不是偶然。

    从未上过战场指挥作战的赵括首次上阵就指挥四十五万人的大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好像让今天刚毕业的你还没度过实习期就做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CEO。

    《大秦帝国之崛起》赵括

    有人说“你行你上”,也有人会反驳“我不行所以我没上。”赵括当时面临的是什么局面呢?两个强国之间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战争,其背后比拼的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实力,更多的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不过,赵国敢硬接这场战争也是有其理由的,毕竟战场在赵国境内,后勤补给这一项秦军是比不过赵国的。问题是,秦国即使在国内无梁的情况下依旧没有选择撤退,历史的结果说明秦国的坚持是值得的。

    通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人们对赵括的印象都不太好,认为他只是一个“嘴强王者”。单从结果来看好像是这样的,可是一场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一个主将所能完全决定的,尽管主将对战争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制,所以秦军士兵想要升级只能在战场上多立军功。因此,秦国的兵和将都是经过了战争的磨练和选择的,更多的人成为了历史的一粒微尘没有人知晓他们的姓名。

    《大秦帝国之崛起》武安君白起

    战国的武安君不止一个,但是提起武安君这三个字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白起。赵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第一战面对的就是秦国战神白起。

    白起的崛起得益于商鞅所创军功制,可以说白起是一个从小兵依靠军功做到了统帅的男人 ,其实力有多强不言而喻。白起一生历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一部分得益于秦国强大的实力,其更多原因是白起卓越的军事实力。

    据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各国交战战死士兵人数在两百万左右,其中白起指挥的战争杀死的人数就占到二分之一。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河。

    如此一对比,别说是赵括,就是廉颇也不是白起的对手。因此赵国唯一的机会就是坚持廉颇的坚守方略,赵王换将直接丧失了这一机会。那么赵国为什么要换将呢?

    四、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从结果上看,秦军在长平一战大胜赵军,秦军损失二十万,赵国损失兵力四十五万,其结果直接导致赵国再无能力组织起一只强大的军队。

    局座张召忠在节目中说过,“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长平之战人们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赵国战略的失败上:临阵换将,用第一次打仗的赵括替换了廉颇;放弃了坚守策略选择了贸然进攻等等。然而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赵国换将和主动出击是无奈之举。

    秦赵两国动全国之力进行一场大战,其他六国都在干什么呢?没有一个国家援助赵国,也没有一个国家去攻打秦国,其余五国都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在观望这场大战。从某种方面说,这也是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成功体现。

    史学大家吕思勉在其所著《中国通史》中讲到秦国的情况:秦国地处西陲,地广人稀,因此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六国的流民到秦国来种地,这样就解决了战时无人耕种的困境。

    而赵国则不同,赵国地少人多,作战时便没有人种地,长平之战双方僵持三年,至决战时赵国已经没有足够的粮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赵王选择了主动进攻的赵括。

    五、历史的距离

    谁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白起?纵观六国,恐怕没有一个将领能够做到,打败秦国,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

    后世对白起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战神”,有人认为他是杀人不眨眼的“人屠”;就好像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 。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做次要。

    最后引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作为结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能在长平之战打败白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ne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