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失败了,张角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告诉世人,东汉帝国已经到了将要灭亡的时候了。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总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来。而这个人的横空出现,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他的名字就叫做曹操。
我们先来介绍曹操同志的出身:
曹操,性别男,155年生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他出生在宦官世家(这有点那个),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在东汉桓帝在位时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曹亭侯,跻身省部级,真是行行出状元啊。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封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祖宗来历,据《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意思是没有人知道曹嵩是从哪家哪户过继给宦官曹腾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曹操在清明时节的时候,想去拜祖归宗扫墓都有点困难。倘若小阿瞒和别人吵架,他可以骂别人祖宗十八代,别人都骂不了他的祖宗三代了。
不过,据其他的一些史料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过继给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根据以后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亲密关系来看,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可靠。
曹操异于常人的出身,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增添许些传奇的色彩。
【问题少年】
曹操虽然出身不太好,但家境优渥,家里是有矿的,是不差钱的公子哥。
曹操的父亲曹嵩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是很少过问的。由于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小阿瞒成为了一个问题少年。
既然是问题少年,我们看看少年曹操干了哪些让大人头疼的事儿?
据《曹瞒传》记载,小阿瞒“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小曹操喜欢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不放过,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的叔父看不惯,屡次将小阿瞒的过分行为告诉曹嵩,要求好好管教小阿瞒,免得以后长大学坏了。
叔父的告状,让小阿瞒着实担忧了一阵子。有一次,小阿瞒在路上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面瘫,歪脸咧嘴,嘴角留着涎水。叔父见此状忙问其故。小阿瞒答道:“我忽然中风了。”这个叔父也不动脑筋一想,马上告诉曹嵩。
曹嵩大吃一惊,连忙喊宝贝儿子过来,却见小阿瞒好端端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曹嵩问他:“你叔父说你中风,这是怎么回事?”小阿瞒答道:“我本来就没有中风,是叔父不疼爱我,所以他在您面前说我坏话了。”
小阿瞒这鬼点子得逞了,从此曹嵩再也不相信他弟弟打儿子的小报告了。自此之后,小阿瞒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得意妄为的小阿瞒,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
反正都闲着没事干,那去找一件刺激的事去干吧。
这是小阿瞒和袁绍这些纨绔子弟达成的共识。
这件刺激事是:闹洞房抢新娘。
据说抢新娘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次这两哥儿们结伴出来闲逛,看见一村里有人在举行婚礼,宾客正在大吃大喝。他们看见别人干好事,就条件反射地动歪心思,想恶搞人家一把。
我就是见不得你好。这估计就是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两哥儿等到天黑了,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
果然不出所料,众宾客都出去抓小偷,连新郎也慌里慌张地出来凑热闹。趁大家都乱成一团去抓小偷这个空档,这两哥儿蹑脚蹑手趁乱溜进洞房。
两人一声奸笑,一使贼眼色,像很职业淫贼一样,把水果刀架在新娘子的脖子上,用鼻子在新娘子身上嗅了一嗅,叫道:小娘子,不许动,小心刀子不长眼睛,乖乖跟我们吃香喝辣去吧。这情节很像笑傲江湖里的田伯光的采花情景,成功把新娘劫走了。
抢走了新娘,慌乱之间袁绍笨手笨脚,慌不择路,掉进了荆棘丛中,衣服被荆棘挂住了,跑不动了。看来当采花大盗,没有“万里独行”的本领是成不了职业的。
怎么办呢?
眼见上当的村民们正往他们这边赶来了,如果不及时跑路,被人家抓回去了,屁股少不了一顿打。还是曹操鬼点多,指着袁绍大喊:“贼就在这里。”吓得袁绍扯破衣服逃跑了。
此时的袁绍不是什么盟主,也根本顾不上什么形象,黑灯瞎火光着屁股跑路也不算是什么丢脸的事。
这龌龊事的最终结局:新娘子原封不动地还给人家,恶搞者成功的跑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的刺激,小时候留下的影响太大,曹操日后养成了一个恶习,就是喜欢抢别人的老婆。
养成抢别人老婆的恶习,后果比较严重,后来让曹操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这是后话。小阿瞒抢新娘是世说新语的段子,有人说属于传说流言之类的,真实度价值不高。但不管如何,这件事情也体现出民间对这俩铁哥们的印象:小时候放荡不羁,不干正经事。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放荡不羁事,当然不能全部反映出小阿瞒的个性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还干了一件轰动同龄人的惊天之举。
这件壮举是——刺杀张让,为国除害。
三国第一刺客曹操刺杀大宦官张让的惊天之举,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情节,这直接让一千多年后的罗贯中先生演绎成献刀刺杀董卓,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文艺工作者移花接木的能力,简直是连接得天衣无缝啊!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惊天之举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也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心中有一个侠客梦。
当侠客,自然是路见不平拔刀相见,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虽然当时没有武侠小说,金庸老爷子也无法穿越回到东汉给小阿瞒赠送一套全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小阿瞒心中的侠客梦。
这不,小阿瞒真的有一段侠客行之旅。
小阿瞒虽然颇为叛逆顽劣,但他疾恶如仇,知道宦官张让是一个十足的大坏人。
是坏人就该杀。老子要当侠客,就要杀张让这种大坏蛋!
这是小阿瞒心中的判断。
当时这个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十常侍之一,在社会上的口碑极差。此人专权用事,残害忠良,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天下人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小阿瞒自然也有所耳闻,听久了难免不产生刺杀张让的想法。
当时小阿瞒的老爸曹嵩正在京城洛阳当官,有一次曹操去洛阳,神不知鬼不觉的闯进了张让的卧室。
一个刺杀张让的机会来了。
恰巧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小阿瞒要把蓄谋已久的想法付诸行动,试图行刺张让。
就在小阿瞒肾上腺贲张之时,张让忽然张开眼睛,发觉了小阿瞒的危险举动。
有刺客啊!
张让男不男女不女的尖叫声,瞬时惊动了全府。
刹那间,卫士们紧闭大门,持剑荷枪,摆好缉拿刺客的姿势,蜂拥而至。
看了这个缉拿刺客的场面,被激情冲昏头脑的小阿瞒,也冷静了下来,知道再不赶紧跑路,恐怕会把小命丢在这里。
小阿瞒使出祖传功夫打狗戟法,一套戟法使得行云流水,戟影纷飞,紧密有度,狂风暴雨般让人心惊胆寒。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杀到厅堂,从厅堂打到院墙,边后退还边嚣张的叫:挡我者死!
卫士们傻眼了,不怕死的刺客见多了,但谁也没有见过这泼皮般打法的刺客。
没有一个卫士敢近前,没有一个卫士想去拦阻这个地痞般的刺客,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小阿瞒翻墙而去。
其实小阿瞒手中的手戟并非是灭绝师太的倚天剑,削铁如泥,一碰上非死即伤。如果有几个不怕死的卫士上前抓捕,小阿瞒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逃跑不出张家大院。
对于小阿瞒这个惊天之举,孙盛在《异同杂语》中盛赞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我查阅了许多古书籍,确实没有找到曹操是个武林高手的记载,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杀人于千里之外,逃逸于无影无踪之间,那么他的武艺是如何绝人的呢?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似乎不应该再去分析小阿瞒不能成功刺杀张让的原因,而更应该研究一下小阿瞒的武功。
现在我们从专业技术层面研究小阿瞒的武功水平,他行刺被发现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条不紊的使出了祖传功夫打狗戟法,从这点反应上来判断,小阿瞒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他平时肯定下过一番苦功夫。
在众多卫士的包围之下,他竟然能从卧室杀到院墙,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其打狗戟法有一定的造诣。考虑到他当时还年小,其打狗戟法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至少也达到了戟法四五段的水准。可是三国史料的记载曹操还不是一个武将,曹家戟法四五段的段位相当于什么级别的武者,我们无从得知。
所以我们唯一能解释曹操能成功逃走,就是张让的卫士实战能力确实太菜了。
但就凭小阿瞒敢孤身闯荡龙潭虎穴的勇气,称曹操为三国第一刺客也不为过。
此时的曹操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以及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点,是许多大人都不具备的。
至于一向以害人为能事的张让为什么没有秋后算账?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小阿瞒是蒙脸刺客,张让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不知道是谁来刺杀他的,也不知道刺客的动机。
二、知道小阿瞒干爷爷曹腾和自己是一个部门的同事(都是宦官),不太好意思撕破了脸,把事情搞得太僵。
三、小阿瞒属于“激情杀人”,还未遂,他老爸曹嵩在京城当官,背后有人给他撑腰,况且他还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最多只能给他判一个缓刑。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这可能就是一向飞扬跋扈的张让未报案让官府缉拿曹操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