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的评论、著述看了不少,我个人对曹操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复杂,但总起来说,对曹操佩服的成分要高于其他。所以,也经常关注有关曹操的书籍。从当当网上看到《卑鄙的圣人曹操》,觉得书名就挺有意思,再加上封面上一般人脸一般脸谱的设计,很是新颖。点开看了看简介,看了看评价,好评如潮,于是,下单,等待,收书,简单浏览,爱不释卷,一气读完。
应当说,这本书写得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往写曹操的,用所谓××主义观,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的较多,大话、空话、教训人的字眼太多,比如:“没落的地主”、“封建贵族”、“失势的官僚”……上来就先给他定论,给他归类,贴上标签,然后根据标签去整理材料。好像我们现时的写人物传记的人,大多都是这个套路,都是官样文章居多,都是与学界泰斗定的调子大部分契合,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主义史学家”给历史人物贴的脸谱,没有几个人敢再去给别的描述,所能做的仅仅是在正统历史学家“脸谱”上再做描绘,或者修修补补。
结果,不管哪一位写出来的历史人物,都是千人一面,都是既有封建贵族或地主或统治者的局限性,又有××的××性,我真的很烦了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读起来也真的是了无趣味。
其实,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这一辈子的事情,并非都是幼时或者孩童时或者青年时就树立了或者“利天下”,或者“害天下”的大志的,那些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下了一大理想,然后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接近,一步步实现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现在,都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中,变动太多,改朝换代太多,这个朝代是这个政策,那个朝代是那个政策,这个皇帝是这个主张,那个皇帝是那个主张。而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从来都没有把人(百姓)的生活,人的价值的实现,放到第一发展目标上。所有的统治者掌握国家政权,获得统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果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如何把自己的统治权按照自己的意愿传下去。即使有不少时候,统治者很重视民生,那也是把民生作为稳固统治根基的一项措施,从来也不是根本目的或终极目标。
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尽管最高统治者以及其他统治者中,不乏具有良心、具有良好道德的人,但是,对民生的重视莫不是从维护统治,维持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为目标的。所以,在“人”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的情况下,人生路上的变数就尤其多,人的命运就尤其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也就是在我们的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宿命论的产生之根本原因。这样,你自小立下的志向,会被他人、社会无情地予以扭曲,或者是在你自己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无法抗拒的阻力,你自己只有改变目标。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在中国历史的强大的宿命推动下就没有作为了。一个人无论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人脉环境……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都是可以有一颗永远不甘寂寞的心。有了这颗心,才可以不辍耕耘(也可能并不明了耕耘的目标),才可以时刻积蓄力量(是否用得上根本就未可知),才可能在任何的活动中(也可能参加不了),去争取自己的地位(也可能得而复失),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可能被人噤声),才可以在发展中磨练自己,成就自己。
这其中,可能有很多人死于战火,死于迫害,死于疾病,死于盗匪,死于意外(比如死于药家鑫刀下,死于滚动的电梯缝中,死于你大嚼的食物)……最终,无疑会有人一直侥幸地坚持到最后,在累累的白骨中,在遍地的泥泞外,在倒下的大厦边,渐渐升起来,渐渐成了气候,渐渐成了一方大亨,或者渐渐成了领袖。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或许他也不是自愿走到这条路上来的,到程度也不是他内心里想要的,但是时势发展到了那一步,或许很多事情也由不了他……然后,我们看到了顶峰上的那个人。
当那个人站在顶峰上时,我们对他的评价很难客观,甚至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难客观。这时候再来写这个人,再来评价这个人,怎么写,怎么评都夹杂了很多的推测、臆断,有的会人为拔高(这样的人我们看的已经不少了),也有的会被刻意贬低。
就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各种各样的东西更加扭曲了这个人的形象,民间根据自己好恶所做的褒贬,官方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有意无意所做的修整,艺人或者文学家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所做的美化与丑化,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文字狱,文化革命……所有这些,在近两千年代的今天,想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曹操,肯定是一件难事了。
《卑鄙的圣人曹操》的作者是王晓磊,我觉得他写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就是,并没有先把帽子给曹操扣上,他的身世的交代,他从小的所思所想,均似尽量从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位的角度去还原,还原的最终结果是:比较可信,比较符合曹操的成长历程。
在一直将中央集权统治作为正统思想的中国,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在一个崇尚自由崇尚个人价值的自由社会里,很多人都可以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现它,因为社会是稳定的、开放的,社会的规则是预先设定好的,这些规则是轻易不会改变的。再就是,社会为任何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不会读不起书,不会因为你出生的家庭导致你不能做很多事,不会因为你的户口导致你不能买房子,也不会因为你的户口导致你同样的分数读不了同样的大学。社会没有给你设置障碍,没有为你定下不公平不公正的规矩,不会根据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规则。只要你自身有能力,你有毅力,你自己的素质适合你自己定下的目标,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为什么把这篇书评拟就题目为《中国式的奋斗》,一方面是觉得曹操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究竟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他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可能到最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其人生目标才渐渐明晰。所以,无论他“卑鄙”还是“圣人”,很多事情都是情势所然,并非开始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是,他的奋斗与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身世给他带来的优势(试想,如果他出生在贫民家庭,说不定幼年时就像其他成千上万饿死的人一样,死翘翘了),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给予的提携与帮助。
不管怎样,我相信,就像《卑鄙的圣人曹操》所写的那样,曹操幼时并非就凸显其大人物风范,读书不用功,调皮顽劣,他也存在普通人的敏感、自卑、孤独,在遇到危险时,也会忧惧、胆怯、手足无措。同时我也相信,他的成功,这里面一定离不开他的聪明、他的勤奋、他的随机应变、他的坚忍不拔……以及许多在与人斗、与皇帝斗、与军阀斗争过程中增长起来的才干与智慧。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或血脉贲张,或掩卷沉思,或击节称赏……但是看到其中的这一段介绍,我又沉思了,但是这个“沉思”不是“思”曹操,而是“思”现实,“思”这段话:
“在中国公务员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读客‘公务员读史’丛书,讲述历代帝王将相跌宕起伏的传奇命运,重走他们飞黄腾达的仕途之路,收获他们老谋深算的官场智慧与技巧,常常让人在不经意间,茅塞顿开,于纷繁复杂的官场万象中,认出规律、方法和道路来,修身治国平天下!”
我不知道这是要公务员们从中学习什么,是学“朝里有人好做官”?还是学要编织密密的关系网才能在宦海中永不覆灭?是学习他们老谋深算的官场智慧与技巧?还是学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拟或是映射我们现在还处在与人家曹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对自己命运的不能把握?莫非想说明,很多历史,看似是创造出来的,但是不过是换了形式的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