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年人来说,技术本身也许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学时无机心。
老师常说,有愿心无目的,就是提醒我们机心不可用,别算计。把眼光聚集在“写好”这个目的的达成上,会暗示自己要更加认真和用力,太认真会紧张,紧张会产生多余的力量,多余的力量会产生多余的动作,结果就很难好。放松则是无机心的状态,一种不较劲、不当真的认真。
汪曾祺说:“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你看他笔下的油条:“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他写冰镇西瓜:“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练习书法一年多之后,慢慢地就觉得各种学习不那么有阻碍了——不一定说能学得多好,但能马上进入状态,之后脑子也很清楚,得到了一种迅速进入一件事情的能力。窃喜。
我们学写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自在”啊。
从此写时就好好写,是开心的时光,没时间写,依旧开心
喧嚣热闹的背后,往往空无一物。现在的忙,虽然也花费大量时间,但生活变简单了。心里清楚什么是重要的,就坚定地走着,每前进一步,有前进一步的喜悦。
写字画画除了技术层面的东西,也需要许多内在的学养支撑,所以老师也会介绍和讲读很多书,这也正与我的期待吻合。我很喜欢老师推荐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等等。
就画而言,我终究是门外汉,所以很喜欢看画家论画,比如陈丹青的《陌生的经验》、尹朝阳的《读画记》、韦羲的《照夜白》。作者虽然都带着个人偏好,但毕竟是内行人谈内行事。但当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时,我会尤其关注。记得尹朝阳在《读画记》里说人们高估了倪瓒的孤高。而我恰好喜欢他画中的那份孤高清冷,于是便在书的空白处写道:“作者如此不屑于倪瓒,这倒与我的看法不同……
为了更快乐和更自在
读朱熹的这一首《观书有感·其二》吧: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说头夜里,江中春水大涨,停泊在那儿的那艘大船也随之浮了起来。往日里浅水行舟很困难,需要花大力气推挽而行,而现在它就像羽毛般轻盈,在江水中自在漂流着。
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看待生活的角度。若生活中只有勉力推移这一个选项,再真诚勤奋,作用也是有限。蛮力会竭尽,它无法负载我们复杂的生活,也满足不了我们终有期冀的心。
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做这件事。分出一些时间和用心(或许只是每天的半个小时),借由一些事给自己滋养和透气的机会,令生活不止于眼前固有的杂务限制与消耗,就好像江水升起,船会走得更轻盈。
曾国藩说:“在家无事,每日可仍临帖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他收敛了浮躁,心变得敏锐而安静,这样的状态,无论对写字,对身体,对生活里的其他事,都是好的。
黄庭坚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如果可以在这样的习练中,练出手心合一的本领,便也可以将它用于生活中,让“如意”之处更多一些。
如果没有写成王羲之的妄念,也过了那个执着和他人攀比的阶段,那个“终极”目标,大概就是由此磨炼和滋养自己的身和心,收获更快乐、自在的生活吧。但并非是说“字”这样的结果可以不重要。或许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进阶程度的不同,但按照有效的方法习练,假以时日,写得不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自《与书法相伴的生活》
今天告诉自己不论做什么都要去除妄念!什么是妄念?比如想和王羲之写的一样好。哈哈!只要在写字的那一刻认真写了,这便是你善待了你的时间,善待了你的人生。
没时间就少写,少画,但必须保证认认真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