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他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平时教学中发生的一些事,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学生似乎是记住了,可是作业中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经过老师的纠正,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记住了(也许只是记住了一段时间),可是在考试时却又会出现最开始犯的错。尤其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常会出现写错别字,对诗意理解错误的现象。比如学生在默写“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常会把“归雁”写成我“归燕”,“洛阳”写成“落阳”,自己将他们归结为学生不操心记。
现在看来,不是学生不操心记,而是他脑海中的前概念在作怪,而我讲课时并没有从学生那儿抽取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前拥理解(前拥理解应该是学生对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深植学生脑海中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从而导致错误或片面的“前概念”会不时地在学生的大脑和实践中出现,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前,我们应该让他们的前概念呈现出来,了解它的缺陷,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并建构是新的知识体系。
《人是如何学习的》提到“新知识的建构必需来源于已有知识,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教师还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有许多证据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概念,将这些知识作为新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变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今天的阅读让我对“对话”的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应该和学生的“前拥理解”进行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