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考》聚焦20220年初新冠疫情来临之时,一群高三学生如何应对学业和人生大考的故事。
在最新的一集中,男生吴家俊正在家专心上网课,妈妈半躺在床上看书陪着他,当吴家俊回头看到妈妈正在打瞌睡的时候,他悄悄地拿出画板开始画画。
画画是吴家俊从小到大的爱好,但是妈妈一直表示反对,尤其是在高三这个时间节点上,自然更是不能容忍,所以妈妈醒来看到这一幕,当即怒火冲天。
一句“吴家俊你画得够认真的啊?趁我睡觉是不是?”吓得吴家俊赶紧解释,就是学习累了休息一会儿,然而妈妈根本听不进去。
接下来,妈妈直接拿起画笔,把漂亮的一幅画涂上了几条粗粗的黑线,哪怕吴家俊拼命想夺过画笔,还是挡不住妈妈按下了保存键,一幅画就这么彻底毁掉了。
气头上的妈妈继续数落吴家俊,绝望的吴家俊盯着妈妈看,然后恶狠狠地说:“你是不是有病啊?”
母子俩之间的战火一触即发,妈妈质问吴家俊:“你跟谁说话呢?”吴家俊则强调这幅画是他花了很多心思,花了很久的准备拿去参赛的作品。
吴家俊下一句:“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彻底激起了妈妈的怒火,她指着吴家俊的鼻子说:“你再给我说一遍!”
委屈之极的吴家俊毫不退让地说:“你就是有病!你有大病我告诉你!我以后考大学,不仅得去参加艺考考艺术学校,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离开这个家!”
吴家俊的这番话,让妈妈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一边喊着吴家俊的名字,一边伸出右手狠狠地给了吴家俊一巴掌。
再也忍受不了的吴家俊,喘着粗气跑出房间,冲出家门后狠狠地摔上了门,妈妈回过神来也赶紧冲出家门,她知道得把吴家俊找回来。
这一段母子之间的冲突,让网友惊呼:“隔着屏幕都感到了窒息!”“太能理解吴家俊的这种心理了,那种不被理解的心情不好受!”
的确是这样,父母一心望子成龙,却不理解不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这样扭曲的亲子关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捋顺?
【1】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大考》这部剧中还有一个女生叫田雯雯,是由青年演员李庚希饰演的,不由得让我想起她曾在另一部《小欢喜》中饰演的高三女生乔英子。
英子喜欢天文学,一直向往着报考南京大学的天文系,但妈妈宋倩却舍不得英子离开北京,更是竭力要求英子考清华北大。
即使有爸爸在母女之间周旋,依然无法调和彼此的矛盾,宋倩的严格管束,让英子玩一会儿乐高都成了奢望,精神状态逐渐崩溃,出现抑郁症状。
被压垮的英子去了海边想要轻生,吓坏了的宋倩找到英子后,才听到英子的心里话:“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不接纳孩子的人生选择,就是把孩子往绝路上逼,一不小心真的很有可能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我所在的小县城,曾发生过一起高一男生跳楼的惨剧,在选择文理科分班的时候,男生想要选择文科,但父母坚持让他选择理科。
男生的文科成绩一直拔尖,而且理科成绩很平稳,男生想要通过选择文科来提升优势,但父母却觉得男生学文科将来专业选择范围有限。
无论男生如何跟父母沟通,甚至男生请来老师跟父母交流,依然无法改变男生父母的固执想法,直接要求老师把男生分到理科班。
彻底绝望的男生,在凌晨5点,留下一封遗书,爬上楼顶一跃而下,等到父母发现时已经无力回天,父母再怎么哭也换不来儿子的性命了。
教育作家尹建莉说:“面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做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学着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孩子。
就如尹建莉建议:“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2】
父母理解并接纳孩子,其实并不难。
在《大考》中,众人齐心协力终于找到了吴家俊,随之赶来的妈妈,搂着他说:“妈妈跟你正式道歉啊,妈妈错了,以后我再也不打你了!”
看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感受到了妈妈的歉意,吴家俊跟着父母回了家,一场离家出走的风波这才化解。
孩子越长大,自主意识越强,越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父母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以下三点可以借鉴:
首先,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允许孩子表达自己。
“你吃我的喝我的!把你养这么大,就这么报答我的吗?”父母这样居高临下指责孩子的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每当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与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很多父母就忍不住斥责孩子,认为把孩子养大不容易,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安排。
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任由父母摆弄的傀儡,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机会。
多创造时间和空间,与孩子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听听孩子的内心话,才能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做法。
其次,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人生选择。
小到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让大脑休息一会儿,大到高考填报什么志愿,关于孩子的大事小情,都应该由孩子来做最终决定。
父母可以适当地提出合理的建议,但一定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的选择,那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践踏,更是对孩子自我意识的抹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尊重孩子,并真的把孩子的意见当一回事,他们成为主导,这样无条件的支持,除了让孩子变得坚毅,还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创造力。
只有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独立自主的尊严感,才能焕发出为自己而活的驱动力,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更加有声有色。
第三,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我儿子刚上初一,上周的周考成绩不理想,他以为我会批评他,我却跟他说:“你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考不好很正常,妈妈陪着你慢慢来调整。”
儿子开心地跟我保证,说下一次肯定能考得好,我说妈妈不需要保证,只要看到你能认真对待学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就足够了。
孩子是懵懂的,有时候会做得不好,甚至会犯错误,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处境,宽容孩子的不足,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无论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只要孩子尽了自己的努力就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会支持他,孩子才敢于做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3】
心理咨询师树辉在一篇名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而非补偿》中写到,在一期家庭关系工作坊中,有位先生提问:“父母怎样做才会使孩子感到幸福?”
树辉说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父母只做一件事就可以,‘不择手段’地理解孩子。”
之所以用“不择手段”这个词来形容,就是因为树辉要强调的理解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刚看到一则新闻,河南焦作的一个6岁小男孩,因为不想上寄宿制学校,独自一个人跑进树林里,全家人跟在他后面追。
小男孩的爸爸说,奶奶走路,姑姑骑车,他跟小男孩妈妈开车,最后小男孩陷进泥地里才追上,后来给孩子换了衣服后又送回了学校。
其实,真正能够理解孩子的父母,不再让这么小的孩子上寄宿制学校,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听过有句话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请先从理解孩子开始做起吧,唯有理解孩子才能接纳孩子,才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