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性善论并未指出恶从何而来,仅停留在个体和内心上

孟子性善论并未指出恶从何而来,仅停留在个体和内心上

作者: 无限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23-12-12 09:57 被阅读0次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争辩两千年之久,估计还要讨论下去。因为人性的复杂绝不是一套理论就能说清楚的。就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不是亲身体验就永远无法感受。所以,孔子虽然开创了儒家思想,可他对人性也只是提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之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层出不穷,对人性问题也展开了大讨论。儒家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且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

下面就分享一下对“性善论”内涵的理解,并尝试分析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以及不足。

性善论的内涵

性善论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对此,孟子通过观点阐述、论证、辩证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

1,性本善解读

何谓人性?人性就是一个人作为自主个体与生俱来的属性。孟子认为,人从一生下来就具备性善的属性。那么,什么叫性善?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接着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继续说:“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轲

孟子认为,大多数人不会注意到自身所具有的“四心”,很容易被其他思想蒙蔽。其原因就是有的人不能将自身所具有的“善质”充分发挥出来罢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讲了一个故事——“孺子将入于井”。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人和动物的区别

孟子还把人性本善认为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动物跟人一样都是具备自主能力的生命个体,抓住根本属性的差异,才能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性善论

在孟子性善论中,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有些人没有保留这些差别,但具备君子人格的人会很好的保留这种差别。这个根本差别就是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而禽兽则没有这种善的特质和能力。

更进一步,人的道德意识也是区别圣贤、常人与小人的标准。因此,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没有高尚品格、没有仁义礼智的人就不能称为圣人、贤人。

3,善恶的辩证及作用关系

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什么这世间还会出现恶人、坏人呢?他们的善呢?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在《孟子•告子上》当中有详细的论述。

比如“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为了论证他的说法,他列举了种麦子和齐国牛山的例子:“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以此类推,人性本善,之所以有人行恶,都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孟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是保证善性不可忽视的行为。

孟轲

在孟子看来,人性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果能不断存养,那么善心就会被时时滋润,也就不会被遮蔽,进而能继续向外辐射,影响他人;反之亦然,如果不能加以存养,只知取用,甚至放其心被环境所污染,到最后,人的善心也只能被遮蔽而外显于恶了。

所以,可以总结一下,孟子认为性善是人人都有且与生俱来,它需要时时存养,才能保持善性并影响他人向善。

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目的,性善论也不例外。春秋乱世下,儒家作为“士精神”的捍卫者与践行者,要把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孟子探究人的思想本源之后提出了“性善论”,为其施仁政、行王道提供了理论支撑。

他首先论证了人具有善的本性,有向善、行善的能力,君王既然要统治善民则必须施仁政。反之,如果人性是恶的,那就只能施以严刑峻法来整治恶民了。所以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综上,孟子将仁义礼智由个人层面进而推行至王道之政,将个人道德理想下放到国家政治治理、社会生活上,是其提出性善论的最终目的

性善论的局限性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的外界环境自然是指人和人类社会本身,因为自然界是没有善恶观的。但是,再往下追问的话,那么,这外界环境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孟轲

西方用宗教解释了人性的恶,他们认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诞生了人性的恶。孟子是天命论的追随者,所以他不可能把恶的根源归于上天,可他又没有从哲学角度进行论证,于是,孟子认为的恶便成为了无源之水。

所以,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普遍性原则。也就是说,孟子的人性论仅仅停留在个体的、内心的道德层面上。与其说是对人性善的论证,还不如说是论证如何使人性善。正因为孟子“性善论”的局限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荀子反向立论。

相关文章

  • 一位儒家大师,却说“性恶论”,还带出了两个法家弟子

    在下之前的文章,指出了日后被尊为“亚圣”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善论”非常理想,非常骨感的观点。不过“性善论...

  • 放任本性则乱,接受教化则善

    荀子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论断,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孟子和荀子的出发点都是要人们向善,性善论和性恶论只...

  •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中国古代除了性善论,性恶论,也有无善无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表现,人之不为善...

  • 《孟子》“性善论”新解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经典,核心思想是“性善论”和“仁政说”,而仁政说的理论基础仍在于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 超越善恶  得大自在----荀子“性恶论”浅议(第二讲)

    第二讲 性善论与性恶论 1、孟子、王阳明、程朱派的“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大意是:孟子认为:人之...

  • 荀子论“性恶”

    人性善与恶,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并非水火不容的敌对之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归宿却一样。孟子觉得孝敬自己...

  • 儒家是一种人文宗教——读钱穆《中国思想史》札记(6)

    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回归孔子。孟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页26) 何为“性善”? “性善”就是“爱”与“敬”...

  • 人性本善

    自古以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是一个永恒的辩题。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道理,难分高下...

  • 孟子性善论

    耽搁两天,终于读到老孟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坚持“性善论”。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非常热爱教育,有“...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开篇的六个字,其反映了孟子的思想:“性善论”。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提出性善论,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性善论并未指出恶从何而来,仅停留在个体和内心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rv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