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 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传习录》从第一节先生为学生讲学,到此节先生逝世,内心很是悲凉,先生一生为传播心学,不遗余力,其间遇到多少挫折、磨难更不必说。
先生逝世未到三年,但其学说跟以前相比,慢慢的沉沦隐晦,得不到光显,先生的弟子钱德洪在这里认为,是因为弟子们在亲身实践上做得不好,说的太多而做的太少,未能真切做到知行合一。
“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学生们的思想追求的不致,先生的学说就不可以发扬光大。
先生的心学彰显的良知和天理是明明了了的,清清楚楚的,但是如果弟子们在落到行为上的时候方向不一致,则整个学说看起来非常的散乱,不但形散而且神散,就像两匹马拉一辆马车,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车子是无法前进的。若要马车快速向前,则必须二马致心一处。这里钱德洪指接提出了先生学说三年后势微的原由。
“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读者不要用外在的知识来解释先生的学问,而只能亲自切实的体验来加深自己的理解,这样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先生的学问本来就是在良知上下功夫,若此心不清,己有外来的念识在里面,就无法学的明白,像是一个杯子一样,若里面已经盛满了水,就没法再盛其他东西,所以要想学习先生的学说,先把心空下来,等到这个心即空又定的时候,就可以最大的理解先生的学问。
不知不觉《传习录》已匆匆读过一遍,这是我第一次读,群里好多学友已是第二次,有的可能次数更多,说来非常惭愧。读的时候,先生对于心的认知,其独特的观点和生动的例子经常打动我,观点非常深刻,例子也很浅显,受用颇多,我想这是一本值得读很多遍的书,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次共读结束,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续读也要开始,感恩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