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亦舒的小说我看过几部,像《喜宝》《人淡如菊》《玫瑰的故事》,还包括最近热播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仅此几部,算不上亦舒迷。坊间有句调侃师太的话叫“不读亦舒终身误,一读亦舒误终身”,影响力不容小觑。
至于缘何叫她“师太”,有人说因为亦舒洞悉世情,知晓人性,往往一针见血甚至带着些许冷酷,把盖在人们头上那最后一块遮羞布绝不客气撕扯掉,逼迫女性直面赤裸残酷甚至带着血腥的冰冷现实,置之死地而后生,“师太”这个称呼最过贴切。而这也是亦舒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教你如何做一个坚强、独立,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
师太小说里的爱情乍看来是恋爱至上、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一旦爱情消逝便旧欢如梦,新欢可觅,不迷恋过去,只追求现在,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
小说里的女主角,大半是早早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深情的女人,只以自爱自立为本,对于她们来说,爱情是可疑的,而男人大多是自私的、令人失望的。男女各自平分半个天下,不必谁离开谁活不下去,感情也不再是必需品,合则聚,不合则散,做人最要紧的是姿态要好看,哪怕是被抛弃,大不了痛哭数日,然后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收拾好心情重新做人。
她书中的很多经典句子,无不戳中你的痛点,这些句子,亦舒迷们该不陌生:
“当一个男人不再爱她的时候,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都是错,死了也是错。”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如果有人用钞票扔你,跪下来,一张张拾起,不要紧,与你温饱有关的时候,一点点自尊不算什么。”
……
这就是亦舒的风格,只要一看文字便能准确无误猜出作者。我猜想,她的确是从骨子里看透了人间百态,才能在笔下写出如此决绝的话语吧!
02
她本人的故事也颇为传奇,亦舒原名倪亦舒,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兄弟七人,亦舒排行老六,五岁时跟随家人到香港定居,从小语言天赋过人,中学时代开始写作生涯。曾与哥哥倪匡、金庸被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作为擅长写爱情小说的女作家,很多人好奇亦舒本人的爱情生活是什么样的?看她本人的照片,也大概能猜出她的性格,比较强势硬朗,不属于温顺乖巧那一类。亦舒本人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蔡浩泉,是个才子,在亦舒19岁时便结婚,并诞下一子名蔡边村,可惜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第二任丈夫岳华,是个影视演员,当年也爱的疯狂,后来因嫉妒令这段情无疾而终。第三任丈夫是经人介绍相亲认识的香港大学教授,婚后移居加拿大,开始了半隐居式的生活。
师太的爱情生活没有大众想象中那样轰轰烈烈,虽不像她在小说中描绘的那样跌宕起伏,但也比普通人多了一份神秘色彩。一直以来,她的小说总比她本人更引人注目,有点类似“哥不在江湖好多年,江湖仍有哥的传说。”
师太引起争议最大的一个事件据说是她几十年不与自己和第一任丈夫生的儿子相认,据港媒报道,亦舒与前夫离婚后,儿子判给了前夫,最初亦舒还经常去探望,后来随着前夫再娶,亦舒不愿再与前夫有任何瓜葛,便再也不去探望儿子,导致儿子几十年未与母亲相见。
亦舒在作品中对儿子也只字不提,很多读者误以为亦舒只有一个女儿。后来已经成为导演的儿子通过拍摄纪录片寻母的消息,才让很多人得知原来亦舒还有一个儿子,但是既是母子,为何几十年来却不愿意相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个中缘由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从这件事也大概可以窥见亦舒的个性,和她小说中描绘的很多女性形象如出一辙:刚烈、理性、决绝、带点冷酷,甚至刻薄。也许只有这样冷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现实又凛冽入骨的作品来。
03
亦舒一共有九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我的前半生》是首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和原著小说出入非常大,当然也无可厚非,师太的小说出了名的难拍,小说中的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剧把故事搬到了21世纪的上海,为了照顾内地观众的口味,改编的更加贴近现实,也是情理之中。
《我的前半生》这部小说盗用了溥仪的书名,借用鲁迅小说《伤逝》里主人公的名字及人物关系,探讨了女性在放弃学业、事业,走进家庭后,有可能会遇到什么?
其实,这个命题在今天当下仍然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换句话说,二十多年过去了,女性面临的困境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每个时代的女性都渴望从中找到“解药”。
我想这也是这部剧遭受热捧的重要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