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美的历程

【笔记】美的历程

作者: 我爱学习_学习使我快乐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09:20 被阅读0次

一、龙飞凤舞

  1. 远古图腾
    • 「龙飞凤舞」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在、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是如此。
  2. 原始歌舞
  3. 有意味的形式
    •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纯形式的几何线条,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
    •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晚期,虽同属抽象的几何纹,新石器时代晚期比早期要远为神秘、恐怖。前期比较更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后期则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惊畏、威吓。具体在表现形式上,后期更明显是直线压倒曲线、封闭重于连续,弧形、波纹减少,直线、三角凸出,圆点弧角让位于直角方块……神农氏的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已成过去,社会发展进入了以残酷的大规模战争、掠夺、杀戮为基本特征的皇帝、尧舜时代。

二、青铜饕餮

  1. 狞厉的美
    • 著名的商鼎和周初鼎,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 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
    • 人在「青铜饕餮」中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
    • 是超人的历史力量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
  2. 线的艺术
    • 书法美(净化了的线条),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3. 解体和解放
    • 「新式期」的精进式青铜艺术(战国时期)的美在于,宗教束缚的解除,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更自由地进入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手法由象征而写实,器型由厚重而轻灵,造型由严正而奇巧,刻镂由深沉而浮浅,纹饰由简体、定式、神秘而繁复、多变、理性化。

三、先秦理性精神

  1. 儒道互补
    • 贯穿先秦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及结构。
    •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 儒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道家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创作规律方面,亦即审美方面。
  2. 赋比兴原则
    • 中国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以抒情胜。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3. 建筑艺术
    • 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四、楚汉浪漫主义

  1. 屈骚传统
    • 《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2. 琳琅满目的世界
    • 这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第一次得到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华帝国的繁荣时期的艺术。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邈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就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3. 气势与古拙
    •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
    • 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历史情节、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
    • 汉末艺术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五、魏晋风度

  1. 人的主题
    •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 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就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美的典范。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
  2. 文的自觉
    • 汉赋是以自然作为人们功业、活动的外化或表现,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
    •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3. 阮籍与陶潜

六、佛陀世容

  1. 悲惨世界(北魏)
    •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呻吟。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
  2. 虚幻颂歌(唐)
  3. 走向世俗(宋)

七、盛唐之音

  1. 青春、李白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更深刻的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财富,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中才可能存在。
  2. 音乐性的美
  3. 杜诗颜字韩文
    • 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八、韵外之致

  1. 中唐文艺
    • 从汉魏古诗直到盛唐,除少数人家外,艺术个性并不十分明显。经常可以看出时代之分(例如「建安风骨」、「正始之音」),而较难见到个性之别。盛唐有诗派,但个性仍不够突出。直到中唐而后,个性真正成熟地表露出来。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 除先秦外,中唐上与魏晋,下与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三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又各有特点。以世袭门阀贵族为基础,魏晋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辨色彩,理论创造和思想解放突出。明中叶主要是以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标志着接近资本主义的近代意识的出现。从中唐到北宋则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
  2. 内在矛盾
    • 世俗知识分子,就在他们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和走向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即所谓「独善其身」,退出或躲避这种种争夺倾轧。结果就成了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
    • 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这里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与大而化之的唐诗相对应的是纤细柔美的花间体和北宋词。
    •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阙)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感更为具体、细致、轻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
  3. 苏轼的意义
    •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巅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九、宋元山水意境

  1. 缘起
    • 世俗地主士大夫的现实生活既不再是在门阀世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谢灵运伐山开路式的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基本是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生活、心情、思绪和观念。
  2. 无我之境(北宋)
    • 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的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3.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南宋)
    • 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 時,各领千秋。
  4. 有我之境(元)
    • 元画的特色之一: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
    • 元画:在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
    • 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曲境酣畅明达。

十、明清文艺思潮

  1. 市民文艺
    • 某种近代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传统落后意识渗透、交错和混合,是这种初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没有远大的思想、深刻的内容,也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和突出的个性、激昂的热情。它们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
  2. 浪漫洪流
    • 小说、木刻等市民文艺表现的是日常世俗的现实主义;传统文艺表现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 童心说(李贽),每人均自有其价值,自有其可贵的真实,不必依据圣人,更不应装模作样假道学,文艺之可贵就在于个人表达这种自己的真实,而不在其他。
    • 《牡丹亭》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
  3. 从伤感文学到红楼梦
    • 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 只有当历史发展到严重挫折,或处于本已看到的希望顷刻破灭的时期,例如在元代和请初,这种人生空幻感由于有了巨大而实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的失败、家国的毁灭),而获得真正深刻的价值和沉重的意义。
    • 《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眼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沧海桑田,如同幻梦;朱楼玉宇,瓦砾颓场。前景何在?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渺茫,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
    • 浪漫主义、伤感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这就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这是一条合规律性通道的全程。
    • 笼罩在宝黛爱情的快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与喟叹吗?
  4. 绘画与工艺

结语
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势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相关文章

  • 【笔记】美的历程

    一、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龙飞凤舞」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在、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

  • 无我与有我 ――读《美的历程》之宋元山水意境笔记

    无我与有我――读《美的历程》之宋元山水意境笔记 李泽厚这本《美的历程》读来已近两月,居然未完成。海马来袭,重新翻出...

  • 听书笔记 ——《美的历程》

    今日读了《文学回忆录》第14讲,先秦诸子:老子。这一章想仔细精读,明日早起再多读几遍,写一篇令自己满意的读书笔...

  • 《美的历程》笔记二

    先秦理性精神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

  • 《美的历程》 李泽厚 笔记

    《美的历程》 201710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和这次的西安之旅,简直绝配。看完之后的收获就是,对整个中国历朝...

  • 美的历程 李泽厚 笔记

    即使我们对历史并不熟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次美的巡礼,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那意...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书名:《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著 阅读时间:2016年10月—11月 读书笔记方式:以目录的顺序进行内容摘录,...

  • 【读书笔记】《美的历程》

  • 读书笔记《美的历程》

    在微博中看到这本书的介绍 哇塞,生活可以美丽成那个样子。这是我的第一反映,然后,然后我发觉其实此刻我的感受也是很愉...

  • 《美的历程》笔记五 中唐

    魏晋带有较多的哲理思辨,以世袭门阀贵族为基础,明中叶是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近代意识的出现。从中唐到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美的历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vv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