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十个侄子后,很快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司马光是如何看待这场手足相残、喋血禁门的政变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中给出了答案。
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意即:“将嫡长子立为太子,是礼制的正常法则。”
在司马光看来,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慎之又慎,但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礼法。
“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意即:“然而唐高祖能拥有天下,都是唐太宗的功劳;隐太子庸碌鄙劣位居上位,所处地位易生嫌猜,所拥有的权力相互威胁,兄弟二人必然不能相容。”
司马光给我们分析了建成李世民两人不能相容的原因:秦王李世民功高位低,太子李建成位高才庸。功劳业绩不同,地位权势错位,使得兄弟两个相互猜疑、相互逼迫。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意即:“假如唐高祖有周文王的远见,隐太子有泰伯让国的贤达,唐太宗有子臧辞国的节操,那么内乱怎会发生!”
司马光批评李家父子三人不明、不贤、无节导致了动乱的发生:唐高宗李渊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态度暧昧,不够明智;太子李建成嫉贤妒能,谮害兄弟,不够贤德;唐太宗李世民残害手足、逼迫父亲,没有节操。
“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意即:既然不能如此,唐太宗这才要等李建成、李元吉首先发难,然后对付他们,如此,唐太宗也是出于不得已,尚且算是做得较好了。不久唐太宗被各位下属逼迫,以致在宫门杀人流血,手刃同胞,贻笑千古,真是太可惜了!”
司马光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出于自保而迫不得已为之,似乎情有可原。然而,这场兄弟相残的喋血政变注定要贻讥千古,实在可惜。司马光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意即:一般说来,创立大业,传给后世的君主,是子孙后代学习的典范,后来中宗、肃宗之季,玄宗、代宗的帝位传承,都要事先动兵清除内难,难道不是有榜样可以效仿作为借口吗!”
最后,司马光毫不客气地批评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创业之君,没有为后代做好榜样,玄武门之变,弃传统礼法于不顾,开启了以武力夺取政权的先河,给后世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