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追逐,却总会忘了驻足,明确自己的价值判断,忘了换一个视角,看到似乎“废材”而内里“瑰宝”的一切,细微捕捉到那一丝丝闪光。
我们所拥有的,都是付出后得到的,而在我们 付出的那一刻,总是追求一种价值的对等。这种对等本身无可非议,但我们的价值判定,对于是否对等的认可,太过刻板和大众。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但所有人的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或偶然,或必然,或天意,或人为。得到手的物品,对待它,有人载欣载奔,有人忧愁沮丧,有人抱怨,有人欣喜……其实真正静得下心,善不骄矜,恶不嫌弃,能够在层层灰尘下看到那一丝丝的光亮,能够将手中之物揭开“废”的面纱,呈现珍宝之本态,才是一个人的能力与格局。
变废为宝,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看待周遭。如同杨梅在不同的角度下会画出或胡桃或五角的形状,而它自己本身是没有变化缺失的。如同每一位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会帮他挖掘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糟糕与否不过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变废为宝,便是在更清醒地坚持事物的价值在其自身,而其价值能否成为价值在于如何运用。
变废为宝,是更清醒地明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苛求,不强求。凿户牖以为室,当起无,有室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确实,或许是一种遗憾,但所存往往是一种美观。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刘禹锡将秋的美放大,自言秋日胜春朝,而正是他没有执着于秋之于春缺少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才在他的眼中,在我们的心中,看出了一番别样的秋光。
每当读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我自己是比较喜欢此番论调的。意识到差别,但不划分差距,是对自然的尊重。而自然都形态各异,何况我们及周遭的一切呢?
变废为宝,其实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废,宝无差,所谓此间区别,绝不是高低优劣的差距,只是展现在某一方面的强弱和在我们眼中的价值有别。
变废为宝,是我们有自我价值判断,不受他人和大众影响,是我们愿意相信一切皆宝,只是在这一个特定角度不太闪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