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上一本是高中时候读的《围城》。我对方鸿渐和其他女性角色都不太喜欢,或许是因为钱钟书对他塑造的人物从不会笔下留情,而张爱玲对《半生缘》中的主角却是有所偏爱的。
半生缘,何来的半生呢?其实他们从认识到重逢只有十四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寥寥数载,这短暂的爱情却足以称得上半生。本来不懂为何,回过头翻看的时候,却发现书的开头一句话便给出了答案:“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顾曼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女性形象,她美丽却不张扬,温柔却不怯懦,就像沈世钧说的那样,天真与羞涩并存的。但在网上看书评,发现大家多对沈世钧有负面评价,说他太过随和,随和到有些懦弱。可我又觉得现实中的人大多如此,有几个人拥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呢?带着一种为他辩解的心态去看书,因此总能发现一些细节,放大了他身上的好。
他放弃工程师的职业,回到南京做二少爷,想的是继承家业,好为他和曼桢的婚姻减轻些经济负担;他因为曼桢对豫瑾的体贴入微而感到不快,可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在雨夜跑去她家里找她;在曼桢被软禁的那段时间,他四处打听她的下落,最终在看到那枚戒指时死了心。
这一切的做法都符合常理,却因为太符合常理而让人感到惋惜。例如,在从祝公馆回去的路上,如果他能在悲痛之余多一点理智,就会发现戒指上凝固的红褐色痕迹——那是曼桢打碎玻璃划破手掌留下的血迹。但是,连张爱玲都承认,“那好像是侦探小说里的事,在实生活里大概是不会发生的。”所以,他把戒指扔到了马车外,彻彻底底地心灰意冷。或许他不记得,他和曼桢的缘分始于一双手套——他在雨夜中跋涉为她捡回来的红绒线手套。现在,他又亲手扔掉了送给她的红宝石戒指,冥冥之中,好像缘分也到此为止了。
看到这里只有叹息,脑海里浮现出在沈家,他们两人围坐在火炉边剥荸荠的情景。她穿着他的一件宽大的棕色绒线衫,“在微明的火光中对坐着,他觉得完全心满意足了,好像她已经是他家里的人。”曼桢说:“珠子又好像太没有色彩了。我还是比较喜欢红宝石,尤其是宝石粉做的那一种。”热情如她,友善如她,这样的女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偏偏,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我不愿探讨家庭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是她的母亲和姊姊联手摧毁了她的幸福。
世钧选择和翠芝结婚,过上了看上去还算美满的生活。翠芝是漂亮的,他们有一儿一女,有一帮伺候他们的佣人,周末忙着去一些富贵朋友家中赴宴。与曼桢比起来,他过得足够好了。可我却只觉得这是一种绵长的钝痛,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耗尽了一生。翠芝觉得他天生一种温吞水脾气,甚至说是对任何女人都不敢兴趣。其实,他并不是没有热情,他的热情只在曼桢面前有。重逢时带着泪水的拥吻,曼桢问他过得幸福吗,他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如此真实,如此残酷,因而显得可悲。
我想这篇文章还是要以一种明快的笔调结尾,所以……最后在玻璃渣里扒一扒糖。
世钧模模糊糊的表白。“其实他等于已经说了。她也已经听见了。她脸上完全是静止的,但是他看得出她是非常快乐。这世界上突然照耀着一种光,一切都可以看得特别清晰,确切。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觉得心地清楚。好像考试的时候,坐下来一看题目,答案全是他知道的,心里是那样地兴奋,而又感到一种异样的平静。”(互相暗恋甜cry)
曼桢的信。“我也不知道怎么老是惦记着这些。自己也嫌啰嗦。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简直太撩了好吗!)
我想,如果没有命运的牵绊,如果他们最终能在一起,一定会很幸福吧。他的温柔只有她懂,她的天真只给他看,连名字都如此登对的两人。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看张爱玲的小说,只是希望现实生活中能够少一点错过。
所以在最后,非常俗套却又发自内心地,祝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
半生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