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导师:胡中海
这里是正在努力中的胡毓夏,谢谢每一个看过我文章的人~
北京时间7:30
由于昨天晚上开会,一直开了一个多快两个小时,所以我们吃完饭就12点多了,也就没有定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间。
我和团长一直都是寝室里起的最早的两个人——哦不,团长是起得最早的,所以每天都基本上是她负责叫醒我和康团。
不过由于这两天作息不太规律,所以团长也有意无意的让我们多休息一会儿。
就比如本身是7:00起床,7:30集合,但为了让我们多休息一会儿……具体也可能是我爸又发过来什么信息了。
只不过,那时候我脑子有点迷糊,也没怎么激情,总之我们又多睡了半小时才起床。
北京时间8:00
我们起床之后,便迅速地收拾了东西。
收拾收拾就发现了下楼集合的指令,我们三个人很是迅速的边到达了电梯口,不过有一点遗憾的是,差点忘了拿房卡。
于是他们两个在等电梯,我就又回去一趟把房卡拿了,所幸门没有关。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下楼之后,向旅馆的服务人员问了一下吃早餐的地方在哪里。
然后我们三个便拖着行李箱来到了吃早饭的地方,这个早饭口和其他的不太一样——只有两个窗口,一个大概是一些面食:包子,馒头,花卷什么的。,另一个是粥。
不过让人有点迷惑的是,并没有写着有什么吃的,只有我们一个个问一遍。
这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在这里虽然是在北方,但是我们还是从打饭的阿姨那边听出了一股浓浓的南方口音。
简单来讲,就是好多都没有听懂。
不过还是顺利的点好菜吃饭了,吃饭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然后男生们也陆陆续续的下来了。
北京时间8:50左右
男生们也陆陆续续的吃完饭,我们原以为会直接出发,却没有想到还去了一趟会宁会师的纪念馆。
老样子,神秘的地方。
纪念馆
纪念馆是一座不大的房子,倒是和曾经去过的博物馆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是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类似长城一样的城门,上面写着“会师门”。

而右手边是一座塔。不过这座塔有点独特,有两个九层的和一个11层的紧紧贴合在一起。这样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
不过的确如此。
如图

我说的可能有一点偏差。而后向左看去,可以看到一座由三座枪和几个人头组成雕塑——大意是什么我忘记了……〖唉,瞧我这脑子,早知道就近点儿拍了。〗
进入纪念馆,首先可以看到有几个人组成的一座雕像,中间那位身姿挺拔,站的笔直的是毛泽东,从左到右依次是他的几个部下,有周恩来,徐向前等等等等。

站在他们面前,看着这些意气风发的人,让我也不由得想象到当年新中国成立,这些领导人的欢乐,还有他们成功的艰辛
然后向右转,便正式进入了展馆。
展馆首先为我们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
展馆在这一部分多次为我们呈现了北上抗日的一些作战图,比如红军的行进路线,敌人的围剿路线等等等等。
然后又到了遵义会议,(这似乎是每一座红军纪念馆都必讲到的地方,因为在历史课本上,这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据说遵义会议的牌匾是毛泽东唯一一次题写的,异常珍贵。
而后我们又看到了红军长征关于围剿与反围剿,以及第五次反围剿中俄国顾问博古,李德所犯下来的错误。
而后我们还看了影片,大概讲述的就是红军抵达会宁会师之后,会宁老百姓的欢乐与领导人的一些讲话。
影片采用的是一种很奇特的,至少我之前没有见过的观影方式。
大概就是背景已经画好,但是人物投射上去是真人一样,这种样子很神奇,但是我却没有找到这究竟是哪种方式。
然后我们又专门看了一下,除去红军主力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事例,还有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他们的长征路线。





于是这一个展馆走下来,让人与课本有些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方面就比如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欢颜。
这首诗朗朗上口,甚至于已经过了好几年,我还能通畅的背下来。
只不过,出了展馆之后让人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大抵是展馆陈列出的都是红军的胜利,虽然有一些艰难虽然他陈列出了红军过雪山、过草地穿的草鞋、吃的东西。
但是并没有详细(这里指的是,像讲述胜利的事迹一样)的,说出各种危难艰辛什么的。
都是一笔带过。
因为不论谁都知道,胜利远没有如此简单,而没有失败的胜利就会给人一种太过轻松的感觉。
然后我们登上了会师门看了一看。
虽然不高,但是走进去总有一种“一览众山小”。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脑子里冒出了这句诗。
从远处。看去,可以看到整个场地的俯视图。向远处看,还有几座在修缮的房屋。


只是粗略的看了看,我们就回到车上启程了。
北京时间9:54
导游说,展馆的参观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这样走下来,反倒让人感觉时间流逝之快。
首先,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使用手机以及会用工具的好处。
就比如今天在启程之前,我爸说大概要走1000多公里,我就寻思着:1000多公里大概能走到哪里。
是我们的孟母堂,还是承德,亦或者是北京博物馆?我就一个一个排查。
从我的位置开始,终点呢,就从孟母堂开始,结果一搜还真是——1040km。
需要的时间也和说的差不多。
看来会用工具的好处就是,在你大致内心有一个方向的时候所听到的,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神秘的地方,而是一个确切的真相了。
现在:北京时间20:01
距离起启程已经过去了快12个小时了,而我们也即将抵达目的地。
这么长时间,我总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干,但似乎又没什么可干的,这是一种很令人惶恐的想法。
伴随着车内的《刀剑如梦》(大概是这个名字)。这首歌,它的高潮是一句:谁与我生死与共。
让我就不禁想起了在路程开始,或者更早之前:我爸说的每一次横穿中国,都是一场性命的交付。
他负责开车,他把命交付在我们手上;我们坐在车内,我们也把命运交付在他的手上。
虽然我们做出的行动与交付的重量不成正比,但是,这仍然是一场挑战,是一次突破极限的旅程。
当然,这里说的突破极限并不是我们的极限,而是我爸的极限。
每次清醒的时候,车内总是安静如鸡,除了略过车门以及高速行驶中猎猎的风声,唯一能听到的就是他因为吸烟过多,嗓子承受不住的咳嗽声。
有的时候更幸运一点,可以听到他闲暇的就像是一个寻常的公务员一样,嗑瓜子的声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形容,总之听就对了。)
更胜一点,可以听到他大声唱歌,虽然有的不在调上,但是那种气势,那种语言真的很像原唱,他很喜欢唱些很激情的歌,因为旅途上长时间开车会让他感到困倦,这种歌会让他清醒。当然,他更喜欢听我们唱歌。
说起来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读过《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和唱问心无愧了……
又或者可以听到他因为困倦而不停地抽打自己的脸,就是一边抽着,一边要保持清醒精神,高度专注。
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他的一些行为我都看在眼里,就像他在昨天晚上开会的时候说——我其实也很讨厌他。
都不记得多会儿我说过这个话来着,但是却没有想到他会记这么长时间。
那时候我爸的是意思是:抛弃他的,原来都是离他最近的人。(这个意思大概是我们前天的日志很多人都没有按时完成。)
这种时候让我,有一点点,不开心。
我不知道当时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说我,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确实是这样子。
虽然我对我爸……
的确,现在说起来也谈不上喜欢,更深层次的说可能是一种迷茫。
因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面对他。
我想和他保持一种亲密的父女关系,可是,我并不知道我们该如何相处。
我同学家里的父女关系一直都是和和睦睦,融融恰恰的——父亲虽然总是很忙碌,但是也经常在孩子身边,所以小的时候总是很羡慕他们。
当然,他们也很羡慕我,他们觉得我爸妈很宽容,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责备我。那时候的我确实也因为我生在这个家庭,而且父亲是个教育家而引以自豪。
后来长大一点,听说了他小时候常年不在家,一直在忙碌工作,以及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看到了我妈刚刚结婚时他不怎么陪伴的时候、已经生下我之后一些抱怨的日记。
可能这件事对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吧。
扯远了,扯远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大概是我不想让他那么觉得我很讨厌他,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态度与他相处。
因为每回他说的话题我总是觉得我词穷,我接不上。
我的知识量好浅薄,我不够优秀,跟不上他的思维……
由于层次的差距吧,于是我跟他也没有什么话题可聊,最多是我问几个问题,然后他为我解答。
有的话,可能不是那么让人乐意去听,但是方法还是有的。我就在旁边负责嗯嗯嗯,然后关键时刻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平常的相处方式。
更多时候,特别是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待着的时候,是我默默无闻的坐在后面,气氛尴尬的就像两个陌生人一样。
谁与我生死与共
经此一役,我不禁想到了未来——未来我或许会在哪个专业,可能会去创业。
这种时候交友以及组建团队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能交到一个靠谱的人,就像是这一场旅途中这25个智慧一样,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以及如何辨别谁值得我们托付。
无论是多大,无论在哪里,我们总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战友,将后背信任的交给他——而他会与我们生死与共。
我很难表达我究竟在想什么,似乎有很多想说的,但是又表达不出来。
很……词穷
可能夜晚带给人更多的是灵感,而不是结果。
这件事情我觉得容我再多思考几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发觉,我总觉着我抓住了灵感的小尾巴,可是真正要表达的时候,我觉得他像指尖的一捧沙。
谁与我生死与共啊!
我是一个值得他人信赖值得他人依靠的人吗?我是一个靠谱的人吗?我是一个很关心他人的人吗?我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我也不知道——在他人眼我是一个值得他人信赖,值得他人依靠的人吗?我是一个靠谱的,是一个很关心他人的人吗?在他人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我。
在这个团队里面,这些比我年龄小一点的伙伴,可能觉得我很靠谱。
有的人有可能觉得我有点奇怪,可是,我究竟是怎样一个我?
我究竟喜欢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我愿意成为什么?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前路迷茫,珍惜当下,我也知道现在想七想八想这么多一点用处都没有。
正如前面所说的,珍惜当下,做好当下。
就比如,我这次提早这么多完成的日志,我想就是对我今天最好的交代了。
谁与我生死与共?我希望能成为那样的值得人去依靠,去托付的人。
我也希望可以不负家人的期待,成为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加油吧,胡毓夏!


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叫做黄江。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叫的长江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黄色的,所以我们应该叫它——黄江。
——摘自《侯冠宇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