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向,要当圣贤。为了去实现这个梦想,去接近他的志向,他试了大概5种方法,这让他溺在其中,因为他去尝试各种方法,但是还是无法抵达,如何求道。
阳明试了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和佛氏。它们为实现梦想而服务。他之所以去学神仙和佛氏,不是因为他真正在意想当神仙,而是因为他的身体不好和外界反对自己的追求,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只追求考试和成绩,反对他为了志向所做的这些东西。
但是这就代表王阳明的五溺没有作用吗?并不是因为这是带着方向去沉溺的,并不是沉迷,只要有人生方向就不必要去着急,选择自己所要干的事情。对于现在的我们,就如以后要去从事哪个专业,过怎样的生活,找怎样的工作。人性中99%都只是想要一个好的问界的生活,但是也会有人不沉溺在淤泥中,沉溺在生活中,而是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所以其实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如一滩淤泥,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如荷花一样不染。
姚明做一个六品官的时候,为了一个为北京官员站起的人说话。也就代表他反对并得罪了宦官刘瑾。
所以杨明他根本就没有去在意一些外界的东西,比如贫穷或者吃穿,他也知道皇帝不会听从他的意见,因为六品冠还是无法接近皇帝,并且去故意反对刘景宦官代表接近等于死刑的庭丈。所以他在义于利中选择了义,舍生取义。
但是这个时期的王阳明非常的困惑。因为他的追求是当圣贤,圣贤会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他因为这件事而永远的离开世界的话,那么他就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好的变化,他的志向就没有得到实现。
个人问题已解决,但是大局的意义问题是未解决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困惑,就算他不后悔他的举动也不怕失去生命,但是他的精神上有很大的困惑。
在他捡简陋的茅草屋和自找的山洞中,阳明慢慢悟到了一些道理。他睡到了棺材里边去体会死亡的感觉。因为没有利己,达人没有志向,只活在淤泥的人,都是活着的死人。他之所以领悟,是因为人活着他认为就是为了去人物世界万物的,而阳明出生之后就觉得自己要当圣贤,而这也是他一生的意义。
他也悟到了悟道是从内来悟的,而不是从外而悟的,就如以前的格竹子,礼在外,但其实,礼在人的内心中。并且,他在星级礼的方面上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因为他悟到了知行合一代表,不仅要知还要做,两者是缺一不可,只有逻辑先后的。
接着他又去建功和讲学了。他的讲学并不是去讲谋略和外在的知识,而是去讲他的心学,也就是知行合一。接着他又去征战宁王。但是朝廷没有给他写诏书,这也代表他已经准备好去死在战场或者车上了。结果凭着他高超的文武能力,王阳明竟然平复了大乱。但是朝廷并没有给他奖赏,这是因为大臣在皇帝身边说王阳明的坏话,让皇帝认为王亚明要谋反。王阳明差点就失去了官职,幸好他为了百姓而战出,不让皇帝亲征他才被留下来。
后来朝廷写下了诏书让年老的王阳明继续去征战。杨明知道自己活不下来,但是还是去征战了,并死在了回家的船上。他最后的一句遗言是此心光明。因为他没有遗憾,他一直选择了舍生取义,也求到了内在的礼,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层层提升,也求到了外界的成功,就如帮助国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有遗憾的,因为世界并没有因为阳明而变得好了很多他英雄般的作为也没有让国家存活下来。
所以虽然扬名始于如圣贤一般尽他所能的帮助了世界,但是不能只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舍身取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为国家而死,而是要有一个客观的政体,不由人主导的政体。
姚明在比我还小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立好了一个志向,并且遵循了他的志向,在此前也没有遗憾。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志向去贯穿支撑你的一整个人生的话,那么在临死之前我认为我会感到遗憾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好的课程,在生活中去尽量的寻找自己的目标,去看穿生活的淤泥,领悟上方,突破淤泥,是一整个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淤泥的晴空。
并且王阳明有可能没有让世界变得好起来,也没有成功的改变政体,那么我们后人也应该帮助他完成他的愿望,至少是从自己和个人做起就如以上,在生活中也不要留下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