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考点4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选择重点)
唯心史观缺陷1: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背后的物质动因因
缺陷2:只看到历史发展中的少数英雄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作用
唯物史观:一: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考点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选择重点)
社会存在即社会历史领域中物质;
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领域中意识的部分;
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2.人口因素:影响因素,费决定性力量
3.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1).生产力: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1.社会心理
2.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约定俗称的没有什么道理的)
3.社会意识形成:
1)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2)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当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
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的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或迟或早:不会立刻)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先进促进,消极阻碍)
考点4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社会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他表示任何自然的关系。它包括: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生产活动具划分不同的时代)
2.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在日益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与以上三点渗透但不是独立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让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考点4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是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等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可以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观念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政治组织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发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他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的总趋势。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服务的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个经济基础就是落后的,上层建筑也是落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