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感受
周末下午有幸倾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印象深刻的是初中语文老师的《春望》。
从课型上来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可以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设计都很出彩,包括组内成员职责也很明确。但是同时,我也有一个疑问: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会不会有“摸鱼”的机会?在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中,就对小组合作模型进行了建构:倾听——串联——反刍和愿景。课堂的倾听毫无疑问,同时我们也是在愿景下推动的课改。但是在串联和反刍上,我们是不是会有更好的形式?这节课是一节初中的晨诵课,其实在小学我们进杜甫课程上,也有所涉猎,那么小学讲《春望》和初中再上《春望》课程的阶梯型又在哪里?孩子在课堂上又可以习得些什么呢?这是我的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