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七年冬十一月,苏东坡从杭州通判自请调至山东密州为太守。主要是因为他的弟弟苏辙当时在济南任职,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非常好,密州距济南较近,可常常与弟弟见面。
可苏东坡万万没想到,到了密州之后,竟让自己陷入了一种非常窘迫的境地。当时的密州灾情(蝗灾、旱灾)严重,盗贼猖獗,别说百姓了,连当地的官员生活都十分穷困。
穷困到什么地步呢?
东坡有诗云:“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这几句说的就是苏轼到密州之后,用以歌舞的管弦都长了霉苔了,平时吃饭的饭碗都蒙上了尘埃。与诗酒流连的杭州相比,不但没有了聚会饮酒的热闹场面,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唐代有一位诗人陆龟蒙曾说过,他经常吃杞菊,还就此写了《杞菊赋》来宽慰自己。起先苏东坡还怀疑他的说法,觉得一个士大夫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过着贫困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那也不至于为了填饱肚子而吃草木啊,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但苏东坡在密州的遭遇,彻底打消了他的怀疑。因为,连密州官府里的灶房也经常是空空如也。粮食不够吃,一把手苏轼就带着二把手刘廷式天天沿着城墙根,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菊花来吃。苏轼这才相信了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并没有夸张。
于是,苏轼仿效陆龟蒙的《杞菊赋》,写下了《后杞菊赋》,来“自嘲”一番,“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意思是说“我就是挖点野根野草来骗骗我的嘴巴”。
而苏东坡对如此贫困的窘况并不感到凄然与悲伤,他的可爱与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总能从这种极端贫困的生活当中,提炼出对生命的哲学的认知。在《后杞菊赋》中,他继续写道: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我们人生在世,就像手肘伸屈一样平常,不管是贫富,还是宠辱。什么叫做贫,什么叫做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些人吃糠咽菜,也会白白胖胖,有些人成天吃肉,照样又黑又瘦。
这里面还有两个典故,西晋的何曾,每次吃饭都要摆一桌子的菜,还无从下手,即“何侯方长”。还有南齐的一个人,叫庾杲之,天天换着花样吃,也只有九菜,也就是“庾郎三九”。
这又有什么区别呢?还不是人生如梦,最终都要面对死亡啊。人一死了,你过得丰,还是过得俭,都是一样的。正所谓“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
苏轼通过对自身遭遇的自嘲,表达了一种庄子的“齐万物,一生死”的豁达的人生哲学。这是苏轼在困境当中依然显得达观潇洒、内心和谐的重要原因。
从这样的人生观看开去,以这些野生的枸杞、菊花为食,又有什么不好呢?“我天天吃野生的枸杞、菊花,我可以活到西河南阳之寿呢。”
从此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豁达与超然。
以上内容来自于《不合时宜——东坡人文地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