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最初一念

作者: Larissa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9:42 被阅读13次

    “想明白”一件事,挺难的,以最近在考虑的结婚种种事宜为例,经常在我以为我想明白了的时候,当头一棒让我发现自己远远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我们关于婚礼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部分:

    Part1:要不要在我老家举行婚礼。

    这个很快被我否定了,因为我没办法回老家一段时间给自己筹备婚礼,而如果其他人筹备的话,一定会有很多地方让我不能认同,在无法兼顾“远程+尊重我的意愿”两大因素的情况下,果断放弃了在老家办婚礼。

    Part2:要不要在男朋友老家办婚礼。

    在征询他家长辈的意见后,非常愉快的放弃了。

    Part3:要不要在上海办婚礼。

    第一次讨论,就和男朋友吵了起来,我们俩对于“达成共识”这件事似乎特别没辙。

    我一直都希望可以结合双方的意愿来做好一件事,在和姑娘们讨论之后,意识到自己思考的盲区:很可能男性对于婚礼是完全无感的……双方之一的意见数量为0。

    这就是真相?我家里这位真的对婚礼无感?于是我和他围绕“婚礼的意义”展开了一场讨论。

    结论是我们俩一致认同婚礼应该是一个告知亲朋我们结婚了,并希望被大家祝福的仪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男朋友真正无感的是“我们结婚了”这件事,他似乎并没有婚姻的实感,这有点像我经常吃完饭也不觉得吃饱了一样。

    这让我开始反思,婚姻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婚姻确实从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可能是在洞房时才第一次看到对方的面貌,现在当然不是这样了,恋人们相知相守,如果不牵涉到法律方面各种权益的确定,根本不需要去领结婚证,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对于各项权益不在乎,那他完全可以把结婚证当卡牌一样随便领着玩。

    婚姻的实感,更多是指当事人的心态,而不是以某件事是否发生为基准。

    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当中早已指出,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模式,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国家形式的基础(儒家也说齐家而后治国,这一点让我好奇儒家是不是看透了经济学?)。婚姻作为组建家庭的基础,自然也具有家庭的重要属性——利益交换,以及资源分配,说到底,婚姻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对此我的态度很明确,能一起去工商局远比一起去民政局更为真挚。

    撇开积习千年的婚姻制度的影响,诚自己的意,我对于“家”是有执念的,像动物会圈地盘一样,进入到“经营家庭”的状态中,就会自觉打怪升级,攒齐一块块拼图(认为哪些拼图属于“家”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回到“家”的原点,明显婚礼不是我认为必须的一块拼图,想一想人生如果不办婚礼?似乎也没什么缺陷,不是很在意。但如果婚礼的本意只是通知一下,祝福一下,那换个形式也能达到这个目的,比如送一份小礼物&贺卡之类的。

    从家的原点再回到我和男朋友的关系之中,很明显曾经我幻想过的所有关于“家”的片段,都不太适用于这个人,所以该认真想一下和他在一起的家是什么样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诚最初一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kp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