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朋友为我刻了一方印:“半隐居”。关于“隐”,在古代有“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三种说法,然而,在我看来,无非都是隐于心。“隐”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中国特有的道家文化,似乎与中国儒家文化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所以才有君子和小人之说。道家的处世哲学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所以才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传说中老子曾对孔子说过:与其从避人之人,不如从避世之人。“避人之人”说的就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避世之人”说的就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说白了都是偏安文化中的各抒己见。儒家重视人伦教化,道家重视回归自然,“人伦教化”讲究的是人格规范的选择和遵循,“回归自然”讲究的是返璞归真的顺应和回避。儒家文化通过人格改良来倡导人性光辉,道家文化通过人本真元来妙见心性智慧,因此,我们看儒家和道家,无论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还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其实本质上都是在“隐”,只是“隐”的程度有所不同。
《自题半隐居》
一心半在隐,
半隐全一心。
寻闲鸣鸟趣,
寄兴浪鱼情。
行前山还远,
退后水仍深。
云林无俗态,
妙可却根尘。
2019年3月于半隐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