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成群结队的忧伤……

成群结队的忧伤……

作者: 厉害了喵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12:35 被阅读39次
    relax cat

    八月的一篇随笔,记录了八月跌宕的情绪以及面对它们时的思考。

    可能“紧绷”着的八月并没有留下太多时间让我们去感性理解生活,但是偶有空隙,它们也会不约而至。

    迷茫,坚定,沮丧,快乐,面对这些老朋友,与其争个面红耳赤,何不坐下来喝杯茶慢慢闲聊?

    九月徐徐且既定而来,希望借这秋风,能吹走八月的烦恼吧~


    01

    想起去年的九月,也是当值盛夏到秋意渐浓的分界点,当时还滞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尝试去体验未来一年后的生活。那时每天上下班时的小黄车,小白车等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还片地可见,滚烫的车座和清脆的铃铛声仍记忆犹新。

    时隔一年,虽已物是人非,始终没有抛弃我们的迷茫也时而在我们绝望的时候,接近崩溃边缘的时候, 现实击碎梦想的时候萦绕着你,而且似乎没有半点要离开的势头。

    大多数时候,我们又不得不老老实实再把自己丢弃的“东西”捡起来,从头再来,并且反复咀嚼,直至入“无人之境”时,才小有所成。

    而大多时的时候的大多数,当发现我们一直寻求的无力去改变时,“自欺欺人”也竟会成为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a black cat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是,还以为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是,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诞的时候,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的时候,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的时候,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的时候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的时候,还以为是低调。”

    在面对重组偏见,重复错误,消极荒诞,伤害别人,故步自封,随便放弃,酩酊大醉,不思进取的时候,我们好像都可以“冠以”一个自己容易接受的理由,让自己接受时不至于太过痛苦。谁欺也?自欺欺人尔。

    究其本质,出于“自我保护”罢了,就像过马路面前突然闯出一辆车,还没来得及反应可是身体已经接到大脑的指令下意识躲开。

    又比如,你工作中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据理力争,有时候明知道错的离谱但是却仍用你的偏见去证实偏见。再一次,你内在的潜意识给你发了一个自我保护的信号,虽然只有时间仅仅只有零点几秒。

    你的内心在害怕失败,害怕差异,最害怕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却不被“自己”认同。从这个角度看你选择拒绝否定自己似乎合情,但并非合理。

    由此可见人的第一天性还是喜欢“趋乐避苦”的,如果用欺骗自己就能减少甚至短时避免痛苦所带来的伤害,何乐而不为?(否则也不会花费力气去找勉强能骗过自己的理由,去获取短暂的平静和自我安慰)


    02

    a cat in the window

    那这种自我保护是与生俱来的吗?又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它?

    王小波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讲述过自己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概在六七十年代时期。那时人们倡导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可是在那个西方已经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到瓦特蒸汽机发明,并且随之取代人力、畜力的时候,中国当时的人民仍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持选择人力挑粪,推小车……

    因为牺牲是要有代价的,所以劳动也应有所价值,用累垮的身体获得的收益是否值得还存在诸多疑问。

    有人看了上面的故事可能要叫板了,刚刚你还不是说人的第一天性都是不喜欢吃苦受苦的么?

    吃苦耐劳是为了发财致富,发财致富才能过上幸福不痛苦的生活,因而演变成了致富必须要吃苦的没有逻辑的逻辑,吃苦误打误撞成了“因”,且深入人心。

    所以本质上来讲人仍是趋乐避苦的,只是当在面对比如贫穷或痛苦中却无力改变时,才会将这些看作是一种享受,人是很容易被自己欺骗的,尤其是自己骗自己。

    几十年后,似乎我们的有些人也没有太多的“长进”,用错误的原因和逻辑导出的结果是——“什么都有可能”。

    因而也有了一档子“成功学人士”的励志故事,一碗碗“鸡汤学学者”的治愈良言。

    但是这些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因为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一样的道理,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本来偶尔用励志故事打打鸡血,鸡汤补补大脑营养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过度鼓吹这些就大有问题了。

    比如毛毛虫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在蛹中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破茧成蝶,这个故事一直在被反复传颂,成为了我们小时候作文的家常便饭,以至于一些人教育另一些人的时候,潜台词就变成了:你看看人家毛毛虫(哈哈哈哈...

    其实人类从动物身上学习某种精神或教训屡见不鲜啊,毛毛虫的勇敢,小蜜蜂的勤劳,小跳蚤的力量,还有那只跳不出来的小青蛙.....(温水煮青蛙)

    这些故事可不是为了歌颂动物,而是为了教育人类:“苦难是有价值的”。

    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人们不惜模糊细节甚至编造情节,他们不会告诉你,毛毛虫的大部分细胞在蛹中会被酶分解成细胞浆,那个所谓的幼虫已经不存在了;他们也不会告诉你,青蛙跳不出来得加热速度远小于每分钟2华氏度,否则...嘿嘿嘿....;他们也不会告诉你,只有工蜂才采蜜,雄峰和蜂王不采蜜,而工蜂只能最多活一个月,蜂王的寿命却至少有一年。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原来故事能够说服的人们也会因为这些事实转而相信“勤劳死得早”和“阶级固化的残酷“。


    03

    a cat in the sun

    那么痛苦等一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人的内心所有的痛苦的来源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你内心的真正需求和现实不重合。

    比如你得到了你本不想要的,或者又说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映射到现实世界:你内心总会有一个期待的自己,这属于想象层面;而当下的你还未实现这种期待或需求,这属于现实层面。

    当你又忽略时间等因素所带来自身的发展性时,便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便很难与想象中的自己重合,那么现实中的你会自然分裂成两个你自己,你就会开始焦虑,产生痛苦。

    于是,我们也往往习惯了在痛苦的时候,自然向想象的那个自己靠拢,用自欺欺人所带来的自我安全感也让我们屡试不爽,甚至上瘾。

    我们可能都想过去挣扎,去抵制这种情绪,但是在避免这些消极情绪的同时也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于是你可能发现不如束手就擒来得更加舒服。

    理论上讲(你没听错,就是Theoreticaly),有两种方式解决这种痛苦:

    第一种是放弃想象中的那个自己,让想象中的自己回归到现实。不过这个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判别能力,习惯了如此,每次遇到点痛苦就放弃,那么也会让大脑产生误判的可能。

    还有一种就是期待想象的那个自己,努力让现实中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重合,但是往往很多人撞南墙也不知道回头和思考是否可以绕过这道墙走?

    说到底,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自己,我们终究是要去面对的,而且是不带偏见和坦诚的。如此,那些从内心涌出的悲伤还是快乐,起码不会是敌人,我们都有可能寻找恰当的时候,约个时间,坐下来心平气和聊聊。

    欢迎所有情绪

    生而为人就像开旅舍,

    每个早晨都有新的客人到来,

    愉快,沮丧、恶意……

    欢迎并热情款待所有客人,

    即使来者是成群结队的忧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群结队的忧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mk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