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芽芽在张教练手下的第一节正式游泳课,我们七点之前就到游泳池准备好了。芽芽一点也没有抗拒,她想学会游泳,这样就可以和妈妈一起游来游去了。
谁告诉你想要孩子做得好,就先要让他感觉糟??!!张教练让芽芽自己做三组二十个热身动作,又去水里练习吐泡泡二十次,芽芽都照做了。游泳课程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是学习手的动作。
张教练将内容分解成五步:1吸气 2埋头3蹬腿4划手5吐气。每一步都给芽芽示范,又让芽芽做给他看,又带着芽芽到水里去体验。
谁告诉你想要孩子做得好,就先要让他感觉糟??!!五岁半的芽芽很认真的做每个动作,在岸上还好,一到水中就忘动作。要么还没吸气就埋头,要么划手了才蹬腿,总之错错错。教练就板着脸,插着腰,食指指着她,嗓门越来越粗的吼她,纠正她。
芽芽一紧张,越来越错,她今天是第一次取下浮板,又怕被水淹,就畏畏缩缩的不敢做动作。教练就吓唬她:“再不好好做就扔到深水区去!”芽芽吓得赶紧埋头蹬腿,一紧张又忘了手的动作,再被教练凶一顿……
我在岸上看着她,她虽然戴着游泳镜,但小眉头已经打了结,无助的眼神穿过深蓝的眼镜望向我。
她缩着小肩膀,不止一次的给教练说:“我害怕。”教练也不止一次的对她凶:“怕什么怕!继续游?快点,不然把你扔到深水区去啊!”芽芽一边喊着不要,一边慢吞吞的埋进水里。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叫她上岸来到我身边。
“妈妈,我害怕~”她的眼神里充满恐惧。我扶着她的小肩膀,问她“你怕被水淹是吗?”她点头。
张教练也过来对芽芽说:“继续下去练!”
我看着张教练说:“她已经练得很认真了。她是有些怕水,这需要慢慢克服。”
张教练说:“小孩都怕水。严格要求一下就好了。游泳池开放只有十几天了,她现在这个进度还需要加快一下。”
我突然明白些什么。今年夏天我给儿女和自己都报了小区的游泳私教班,我们原本是另一位教练上课的,我和儿子都学会了,那位教练腿受伤了就把女儿芽芽转给张教练。之前我们来游泳时,常常听见张教练喊口令的声音,“埋头!蹬腿!腿不要动!”许多孩子都在他手下学会了游泳。上次我听见他说:“现在他们把所有的小孩都丢给我教了。”(不知他们教练团内部是怎么安排的)
我望着张教练的眼睛说:“我知道你是很负责任的,你教会了很多小孩子游泳。但芽芽真的是还有点怕水,太严厉的话她的内心会承受不了的。我们在家里都是爱护她尊重她,为了学个技能而破坏她的心理,我不想这样呢!”
张教练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我又诚恳地给他说:“休息三分钟吧,我安慰她一下。她是愿意配合愿意学游泳的。”
张教练走开了,芽芽的泪水滚落下来。她抱着我的脖子说:“妈妈,这个教练太凶了。”
我把她搂在怀里说:“是呢,妈妈都看见了。教练说话好大声,把芽芽都吓坏了。”她一个劲往我怀里钻,我就紧紧抱着他。
“妈妈一直在看着你呢!芽芽很认真,每个动作都做了,很配合。芽芽只是有点怕水。”
“水会把我淹死的。”
“不会的。水是你的好朋友,会把你托起来的。她想和你好好玩。你还背着背飘呢,不会沉下去的。你再去感受一下你的好朋友,好吗?”
芽芽点点头,我把她放进水里。教练也来了,声音柔和了许多,我听见他对芽芽说:“不用怕,叔叔拉着你的手,我们再练习五圈。”这一声叔叔,好像改变了很多东西。芽芽乖乖的跟着他练习。
谁告诉你想要孩子做得好,就先要让他感觉糟??!!我忽然想起曾经学正面管教时常看到的话:有一个谎言是,要让孩子变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糕!
想要孩子学好游泳,就凶他,吓他,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游泳!
谁告诉你的??!!
今天在游泳池发生的这一幕,再次使我切身体会到正面管教的意义。倾听,同理,支持,鼓励,才能让孩子克服困难,变得更好,指责和恐吓,只能让孩子感觉更糟,做得更糟!
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这样。我们相信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相信不打不骂不成才!我们被上一代打骂成才了,于是又照样去打骂下一代使之成才!
如何才能打破这个魔咒??
那位张教练,我一点也不怀疑他想教会芽芽学游泳的心。整个夏天我都看到他在池子里一个接一个的教小孩。如今游泳池里只有他一个教练还在教,从中午到晚上。芽芽是他今天的最后一个学生,上完这节课他也许就下班了可以去吃晚饭了。目前所有的小孩都是他教,那他应该也是不轻松。他有没有把内心的劳累和不满,也投射到笨手笨脚的学生身上呢?虽然这也正常,却是我这个做妈妈的不能接受的,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我并不想责备张教练,我欣赏他的责任心,他教学很认真也很有方法。我甚至希望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来鼓励他支持他。我甚至希望他也学学正面管教,这样他就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练,培养出无数优秀的选手。
今天芽芽的课程90分钟,是报名一个多月以来第一堂时间完整的课。结束的时候张教练给她说回家要多想想五个动作,芽芽歪着脑袋说哎呀我想不起来了。气氛缓和了,她终于敢淘气了!
而我,想把今天发生的这一幕记录下来。以前我们几位妈妈组团自学正面管教,还以为没啥用。当这个工具印刻在我们的心灵里,成为我们思维模式,我们借由他看待孩子,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我们不会被眼前的场景迷惑,而是可以绕道背后去察觉人真实的需求和想法。我们自己也因此而获得释放,孩子们因此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