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朋友圈还是很热闹的。如今,朋友圈愈发冷清了,而且还有点变味了。
发朋友圈的正常人越来越少,而朋友圈的中介、微商越来越多。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朋友圈,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吗?
其实,人们不发朋友圈,跟两个因素有关。首先,朋友圈的“人情世故”越来越严重。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冷漠。
一开始,人们喜欢发朋友圈,目的就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毫无人情世故的因素。慢慢地,线下影响到了线上,导致沉默、潜水的人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以往的人际关系,还算良好。如今的人际关系,只剩下冷漠。人与人之间,毫无感情可言,朋友圈就更不用说了。
不发朋友圈,也不看别人朋友圈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
第一类:低调保命,明哲保身的人。
前几年,朋友圈还有一大堆的老板发动态,炫耀自己赚了多少钱,今年做了什么事,各种比拼,各种显摆,特别热闹。
在今时今日,这些老板都不敢发朋友圈了,也不敢说自己做了什么,赚了多少钱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盯上,招惹来是非、麻烦。
有的人,因为炫耀丈夫赚了多少钱,就被人举报了;有的人,因为说错了几句话,就被人抓住把柄,拿捏了。在朋友圈说错话,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为了避免说错话,那就只能减少发朋友圈的频次,或者不发朋友圈。与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如低调如水,藏在暗处。
以往,人们都是线下低调,线上高调。如今,人们不仅线下低调,就连线上也低调。说明,人情世故的规则,影响了朋友圈的氛围。
发不发朋友圈,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没问题,那就发。如果怕惹事,就不发。
第二类:不在乎别人,只关注自己的人。
有的人,不仅不发朋友圈,还不看别人的朋友圈。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朋友圈跟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看不看都没啥意义。
多年前,朋友圈还比较火热,人际关系也比较温和,人们会对身边的朋友、同事做了什么,特别感兴趣。
近几年,随着生活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矛盾频发,人们会对身边的朋友、同事做了什么,根本毫无兴趣。
现在的人的心态——你做了什么,那是你的事,我怎么生活,那是我的问题,大家各自顾好自己的生活,人人自扫门前雪就好。
难道说,生活压力增大,会改变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吗?确实如此。不少打工人面临失业、赚不到钱的问题,哪有心思去看别人过得如何呢?
做个不在乎别人,只关注自己的人,其实也挺好。至少,把重心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才是生存之道。
第三类:逐渐沉默,不再热情的人。
人越老,越沉默。老,不是沉默的关键,有所经历才是。正是因为年岁增长,经历得多了,所以人们的思想就会成熟。
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有任何的天真、热情,只剩下对于这个世界的冷静分析,对于他人的冷眼相待。
天真、热情,适合还未有过经历的年轻人。而随着内卷愈发严重、裁员风潮一波接一波,我们可以发现,沉默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有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被磨平了棱角,而很少发朋友圈;有的人,是因为愈发成熟,毫无期待,而不发朋友圈,也不看别人的朋友圈。
绝大多数人的沉默,不仅体现在线下,还体现在线上。记得有一个人说过,生活如此艰难,看看剧、玩玩游戏不行吗,为什么还要纠结于朋友圈的人情世故呢?
沉默到了最后,人们不再显示自己,也不再八卦别人,只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轻松、快乐、自在就好。
第四类:把微信当工具的人。
有的人玩微信,只因为有微信支付;有的人玩微信,只为了打卡公司的群聊,跟客户联系;有的人玩微信,只为了看资讯。
以往,人们会把朋友圈当成一个娱乐的地方。如今,人们忽视了朋友圈,只把微信当成是一个工具。
试想,一个人,只用微信来完成支付,而不做任何的事,那他对于朋友圈,怎么可能有太多的热情呢?
当然,有人会疑惑,那些不发朋友圈,也不看别人的朋友圈的人,不是异类吗?不是异类。或许,他们只是对朋友圈的人与事,不太感兴趣罢了。
别人的朋友圈,要么是到哪旅游,要么是推销产品,要么是美食照片,要么是美颜后的拍照。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
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等玩腻了,就感觉没啥意思了。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