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日知录》有一期的录制专题为《告别非黑即白的世界》,在其中提到了一个风靡一时的新词“灰度”,即在黑与白之间的中间色。作为一个曾经自诩为“爱憎分明”的人,在反复收听了这期节目后,收获了一些新的认知。
一、“灰度”即告别简单思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检视自己在评价人或者事物时,常常会坚持一些简单而粗暴的标准,诸如好坏、对错、善恶、敌友...以自己主观意识,快速而果断的作出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可能基于这种感知方式成本最低、不用耗费过多的能量,从而导致常常产生“非友即敌”、“爱憎分明”等简化思维。最近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人的价值,不能仅仅以你所看到的画面为评价,打开你的头脑,用智慧看见你没有看见的事情”。我认为用“智慧去看见你没有看见的事情”这就是一种“灰度”的智慧,在这个快速消费时代,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核查了解一个事情的真相,而是选择“随大流”的方式,引用被人的评价或者结论。虽然,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间接经验也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然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就会很容易做出一个带有偏见的错误判断:
事例:这个人,不给老人让座,真没素质!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年轻小伙子未给老人让座,车上喇叭不停的响着:“请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大家的眼光都不约而同地朝向这个小伙子,然而,虽然这个年轻小伙面红耳赤,但,他仍然没有站起来让座,我心里嘀咕着:他可真能坐得住啊...可直到他起身时,那用力杵着的一支拐棍和一条腿,不仅啪啪地打脸还直击我心,整个人都感到无地自容...
可能在我们的单维的价值观里:年轻人就应该给老年人让座,你不让座就=没素质!然而却很少有人会问或者用心观察人家“为什么不让座?”我们简单得出的结论,其实就是伯凡老师总结的那样:“这样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看上去不仅简单而且更省事,因为我们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深究这其中的各种因素,就可以直接作出一个价值判断。”
我们常常在看电视节目时,会产生“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疑问。有人告诉你是好人,可是顺着剧情发展又发现这个角色身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样子;当别人告诉你是坏人时,剧情又会让他的身上闪现一些“好”的影子,仿佛并非十恶不赦之人。有时候,善恶一念间,我们又怎能因为这一念的发生,就分清评断一个人的善恶呢?
人的成熟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思维模式能否尽快告别黑白思维的暴政,让你的思绪投向在黑白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那就是灰色的地带。 ——吴伯凡
我想,一个人的“灰度”智慧,也许就是一个人的胸怀和多维认知的综合体现吧!
二、灰度也是一种妥协,是一种促进事物和谐发展的选择
任正非说,“一个领导者重要的素质是方向感和节奏感,领导者真正的水平是体现在他能够合理的掌握合适的灰度,使各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是和谐的,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这个解释让我对灰度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以前总是认为“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而做出的选择,现在才知道妥协是一个好词,是一种和谐的过程,是大家为了一个积极的正向的结果所作出的价值选择。然而事实常常相反,我们很多人经常习惯性的的想要在别人面前显得聪明,包括我自己,常常会在一些场合中,不自觉的就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味想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很少会记得自己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的事实,更加不懂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所说出的话的目标是促进事情的积极变化,而并非证明自己是多么特立独行或者与众不同。
在第五项修炼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只能感受到他愿意感受的东西,人只能听见他愿意听见的话。”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我们身边常常会发生我们不喜欢听到的声音以及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们选择性耳聋目盲,不过只是想把一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东西从大脑中过滤掉,然而,由于没有进行仔细的辨别、甄选,我们又往往会错过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因素,从而导致事情朝着不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想,自身所做选择的初衷是让事物朝着正向积极的目标发展,而不要一味去自证聪明,这本身也是一种灰度思维。
文章结尾,给自己喊个口号: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告别一切简单的思维模式,给生活加点“灰”!并感谢伯凡老师给自己的认知扫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