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实习记者吃饭,吃到一半朋友发过来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就是《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朋友说,太过分了,你要当心啊。
我和小记者一起看了那篇文章,我先问了转发给我的朋友,这种情况能避免吗?如果用天眼查之类的软件先查一下企业资料能不能杜绝这种情况?他说不能,因为传销组织会冒用其他公司的名字注册。
看到一半,小记者忍不住抱怨,电话面试,异地培训,私人邮箱发offer,那么明显的破绽,这个人还看不出来吗?
事实上,敏感倔强、好学生的自尊心、不够好的家境、被曾经不如自己的同龄人甩在身后,曾经的优越感被生活淘的干干净净,一家好公司的offer就像救命稻草,985毕业的李文星和千千万万个求职少年一样,在现实面前,没有说“不”的权利。
13年我在一个小说网站认识了一个南京的网友叫做冯天,大四,室友都出去实习了,只有他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啪啪作响, 其人的终极理想是拥有南京的一套别墅,要通过笔耕不辍达到这一步大约需要不吃不喝100多年。
学生时代大多数人还是天性乐观,理想主义加身,自我感觉良好,好像一出校门就有现成的公司在底下接着,临近毕业此公才在家人的催促下考虑到找工作的事情。
后来过了几个月我中考结束问他,现在在哪儿工作呢?他说还没想好,新闻说今年毕业生急剧上升,导致人才市场供需失调,换言之,今年就业非常之困难,形式非常之严峻,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也非常之正常,非常之不可耻。
就像每一年的高考都是“史上最严高考”,12年以后的每一年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再过了一年,我找冯天聊天,我说你现在还写小说吗?他说写个屁,哪儿还有时间写啊,现在在高速收费站工作,上班下班坐车都累死了。我说那你其他大学同学现在都还在南京吗?他说不清楚,反正班里还有没找到工作在家养着的呢。
李文星是“毕业即失业”人群中的一部分,但并非这个群体的唯一。
985毕业的李文星死了,千万个求职少年还在路上。李文星求职失败之所以在年轻人中掀起一阵波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家忽然发现,“连985毕业的学生找工作都那么困难了?”
曾经在省里都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现在居然也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了。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出来能干什么了,我也没有啥特别突出的一技之长,我妈说如果真的找不到工作就回合肥开个奶茶店,你看喜茶,一点点什么的现在不是都很火嘛。”
我以前的同学,高考超常发挥上了个三本,全家大喜,但这份喜悦维持到大二升大三的这个暑假就已经彻底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焦虑。
“以前和我们一起学画的那个XX,小学成绩那么好,现在大学都没考上,在给人家洗脚。以前她还想做artist来着。”提到这个,她好像松了一口气,变得有些得意起来。
985毕业的李文星死了,千万个求职少年还在路上。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深知自己学校没啥竞争力的我大一就出来实习了,在今年8月以前我还对自己充满了盲目自信,大二结束以前我已经在中国最好的两家权威媒体工作过,往小区门口一站,亮出手里的知乎,彰显精英身份,周围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可以说是天神下凡了。
结果前些日子在饭局上遇见一位知名企业的高管,本来大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气氛都非常那个的,一个朋友看气氛挺融洽的,有心的开了个玩笑,说小杨啊不如你明年就去X总他们公司实习吧?
高管看了我一眼,说挺活络的,哪个学校的?我说XX大学的,他说是985吗?我说不是,就是普通一本。
此人的眼神立刻变得飘忽不定:不好意思,我们暂时不考虑本科985以下的学生。为了避免尴尬,朋友立刻打圆场,说这孩子能力不错的,在XX和XXX都待过的,对方没看我,问了一句:每年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好公司有过工作经历的还少吗?
985毕业的李文星死了,千万个求职少年还在路上。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刻板印象”,这在心理学上并非一个贬义词,就像人们认为鸟类有翅膀——事实上鸟类也确实有翅膀。刻板印象的存在很多时候是非常有道理,非常符合规律的。职场是粗暴的,现代化的,不讲道理的,没有哪个好心的HR会愿意坐下来用素质教育的方法通过慢慢听你讲话发掘你的潜能再判断要不要你,而是按照你的经验、作品和学历来做价值判断,这是他们认为最公平的方式。
事实上,这个经验在绝大多数时候也确实非常适用。
985毕业的李文星死了,千万个求职少年还在路上。虽然本文几乎通篇都在谈就业,但在这篇推送的最后,我还是想说一点题外话。
魏则西的死亡让人们发现了搜索引擎的吃人的真相。
徐玉玉的死亡让人们提高了对电信诈骗的警惕。
李文星的死亡让人们发现了“毕业即失业”的无力,传销的可怕,还有求职软件的漏洞。
写作者的价值观需要辩证和中立,也就是说,既要肯定也要否定,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没有办法对一件事只做正面判断。
换言之,从宏观角度来看,发生的这些并不全是坏事,反而还有一些社会意义,可搁下笔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做价值判断,你就无法确信有意义的牺牲一定是值得牺牲的。
坏人并不会因为同类受到制裁而放下屠刀,不论寒门多难出贵子,死掉一个徐玉玉,死掉一个魏则西,死掉一个李文星,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串汉字,糟糕的事仍旧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且永不杜绝。
倘若每一次漏洞的发现和警醒世人都需要牺牲一些年轻的生命,这代价未免太大,也太过沉重。
社会的进步不该总由牺牲生命来推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