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武志红的文章,内容描述的就象我自己。
“一进入关系,就会自动围着别人转,能很快看到别人的需要,善于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就像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海底捞服务员。
如此一来,关系不仅无法满足她的需要、滋养她的感受,反而成了一种对她的索取和忽视。
因此她的孤独感越发浓烈,内心越发空洞。
现实生活中,许多回避社交的人也是这样。
常常只要进入关系,就自动屏蔽了自己的感受,围着别人的需要和情绪去“服务”。
每段关系都如此,让他们陷入了一种更深的绝望:
无论怎么做,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会孤独的。
他人,不过是一个吞噬自己的地狱罢了。”
“有人的孤独是一种可以忍受的正常情感,
有人的孤独是一种很剧烈很持续的痛苦,这
种孤独就象是一种弥漫人生的深刻体验”
“孤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过度弱化的自我。自我弱化的背后,是从未被看见的自己”
这种一进入到关系就屏蔽自我的模式,是怎么产生的呢?
自我弱化的背后,是一个惯性的声音:
我,并不重要。
因为自我从未被看见、从未被允许表达,所以就默认了自己的一切并不值得重视和表达。”
该如何从这种孤独感中走出来呢?
作者写道:
“第一步,自我察觉。
恢复自我觉察的能力,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关注自身、关注自己当下的感觉。
比如时不时地去留意一下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首先要去觉察的是自己的情绪、需要、兴趣等等。
觉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的一切发生:
我的一切,也很重要,甚至最重要。
不要急着压抑自己的愤怒、悲伤、需要,而是去记录下这些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应的情绪反应。
这些练习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自我觉察力。
而当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被一次次察觉和允许之后,我们会慢慢恢复自己的感受。
然后,试着去做第二个步骤:去满足和表达自己。
面对自己的需要,尝试自己去满足,或是向对方索要。
而不仅仅使用弱化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需求。
这时候内心的空洞感,可以得到基本的滋养。
同时,由于我们更能明显察觉到自己的感受,例如疲惫、例如愤怒、例如悲伤。
我们可以慢慢尝试着去表达、去施展,在某些安全的关系里得到满足。
而不是之前的单向服务他人。
当我们表达悲伤,得到一个拥抱;
当我们表达需要,得到一次满足;
当我们感觉到真实的自我,也能被别人接纳;
我们就和别人,真正构建了互相看见的链接.....
孤独感,因为有了链接,而得到真正的缓解。”
关系的字面意思就是:多互相关心,勤互相
联系,相互之间就有了关系。
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的内心,压抑自己的需
求,就会越来越感到孤独。敞开心扉,释放
自我,才能构建和别人互相看见的链接,从
而使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到缓解。
做一个健康的自己,爱自己,好好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