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让知识活起来”

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让知识活起来”

作者: 雁声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13:34 被阅读0次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核心条目)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雁声批注:知识只是累计起来了,而没有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失调,这和上次第三讲的内容有共通之处。】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雁声批注: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持的观点,认为只要给学生讲解了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学生有了能力。】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雁声批注:“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这其实也加重了学生很大的负担,给老师也加重很大的负担。】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雁声批注: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功能应该是传承人类文化与经验】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雁声批注:这个应该是从知识的目的来看。知识还应该具有指导作用,当我们遇到问题时,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提供方案。】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雁声批注:很赞同这个观点。】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雁声批注:本来学习的过程就需要有不同的新东西加入,才能够激荡思维,保持兴趣。但是对一些学生来说,确实是随着年级的增加,会觉得越来越吃力。是不是可以归结到思维能力跟不上呢?思维能力跟不上的根源又是没有实现自动化读写?】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雁声批注:单纯的脑力学习要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那该怎么办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雁声批注:词汇,指自动化读写能力的逐步养成。】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雁声批注:此处是不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雁声批注:如何掌握这些词汇呢?不仅仅是掌握而且还要能思考】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雁声批注:充分利用儿童思维特点,借助外在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或者事物,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学习与思考。】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纹丝不动的枝叶。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亲眼看到,儿童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地细腻而鲜明的思想。【雁声批注:这是苏氏提出的12项能力】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雁声批注:如果看到的影像能够转化为文字,看到的文字也能转化为情景,这样的学生应该就不可能成为学习“困难户”。】

    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雁声批注:这意味着老师的语言也要具有感染力和饱含激情,能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然后才能爱上你的学科。语言的精准性和词汇该如何定义适用范围,这也应该和学科特点相结合起来。】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雁声批注: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和学生干枯的心灵有关。这会是另一个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

    41、智育的真谛(重要条目)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雁声批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从这里总结出来的。】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雁声批注:智育的精髓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HeBeждa)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雁声批注:不明白此处愚蠢的人是指什么人,是哪种类型的人?还是指没有受教育的人?】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雁声批注:而且此时的知识并不存在运用中】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雁声批注:和“如何获取知识?”那章节有没有内在的紧密关联?这属于同一章。】

    阿·勃·平克维奇写道:“我们应当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即能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雁声批注:好像把所有的观点都集中到这里来了。前面几次的课程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太难理解了。】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雁声批注:学习来源于生活,而且能够指导生活。】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雁声批注:此处和前几段出现的聪明人都应该是收到良好教育的人,而且已经学会了学习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要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真理,即: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态。智力训练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雁声批注:本章节虽然短小,但是涉及的抽象概念太多,实在难以理解,要等老师的解释了。】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雁声批注:如何调动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还是就是指思维劳动?】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雁声批注:备课时,要做好“备学生”这一关,也要事先给学生准备好“第二套教学大纲”,也要看看能不能有去大自然学习的适当机会。】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雁声批注:传道授业解惑】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雁声批注:理性转化成感性,有的可以靠直观教学;可是有的不能靠直观教学的怎么办?】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雁声批注:找出内在相关联的交集点。可是这个交集点好难把握,该如何入手?】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雁声批注:疑问应该是那种有启发性的真问题,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几乎是教育家,也是学科专家,更是博学家。】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雁声批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雁声批注:说实话,还真的不是很懂。但是能理解。】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雁声批注:从具体的图画场景到科学设计。这里的描述倒是很吸引人,场景相当美。】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雁声批注:通过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雁声批注: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具有交集点的作用呢?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可以顺利过渡?哪些问题是合适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雁声批注:这是纯理论的东西啊,要善于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自己习得。】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雁声批注:这句话既让人泄气,也让人充满希望:泄气是没有方案,意味着要摸着石头过河;希望是表示可以大有作为。】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雁声批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方针或者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学生不同,那一切就不同。学生才真正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雁声批注:这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雁声批注:什么时候需要自主学习,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讲解也是需要多层次考虑的。可是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雁声批注:还是讲备教材备学生的这个问题。】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雁声批注:太抽象,静等老师分析。】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雁声批注:形式不重要,结果最重要。】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雁声批注:和我们的古人讲的是一样的:温故而知新。】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雁声批注:此处是指真正的劳动教育吧,就是指做事情。】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雁声批注:动手能力差的人呢?还是儿童天生就动手能力强?】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雁声批注:动手能力强,必定是要手眼协调,而且头脑中先有一个定位,从何处着手,什么时候继续等等,都是要靠大脑去协调好。】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雁声批注。: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无益】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雁声批注:智育的真谛,知识就是指可以运用的知识。】【雁声批注:这一段最重要。】

    我竭力想弄懂这种依存性的科学根据,我读了不少学者的著作,同时又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表现。【雁声批注:学习与研究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任何时候有问题,就去寻找理论基础来指导实践。他主要是学习杜威的理论吗?从推荐书目来判断。】我们想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雁声批注:思维活动与知识的运用都在起作用。】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雁声批注:事物之间的连接点在知识上就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可是要班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世界中的联系是很难的。知识和现实世界容易脱离】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雁声批注:直观教学在教学中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也不能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型都能采取直观法教学。】

    经验证明,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下列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雁声批注:理工科适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毫无例外地在学校教学工厂里制作一些奥秘的机器、机械、仪器和装置的模型。在这里,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有一个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在两年时间里设计安装了一台加工木材的万能机床。这个小组里有15名学生,其中有3人是学习较差的。这项劳动的促进和发展智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思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未来的机床的构思好像总在这些青少年的眼前晃动。为了检验构思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组员们不断尝试着,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案里,各种部件和零件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对这些问题和类似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们瞻前顾后,反复分析和对比。【雁声批注:学生从自己实践中得出的真知最为牢固,而且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内,那么运用方面也会更强一点。】

    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中与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时间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对相互作用的反复思考的极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和探索之中,在人的思维的目光前面总是看见与一个概括性的思想相联系的好几种直观表象。这里发生着由具体到概括的过渡,没有这种过渡就谈不上思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这里指的是在模型、机械、装置、仪器、机器设备的设计和装配中,譬如说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或热能,把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或者相反等。在这里,思维似乎在一瞬间就由抽象的、概括的东西转移到具体的东西(表象、形象、图景)上去。怎样把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体现到现实的、具体的行动中去呢?——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能够激发思维力量,促使学生在许多已知的东西中去探索设计上的解决方案。选择传递和变换的方法,能发展观察力和智慧的钻研性(这一点正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缺乏的):学生通过仔细观看一个整体事物的细节、局部和构成因素,在具体的东西中寻找共性的东西,就是在学习把一个总的思想从一种具体情况转用到另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应当在手的技艺中、在技能中反映出来。我们力求使劳动的对象(它的作用就是要发展智慧)是活动的、变化的,使人把构思的创造性和实现构思的技艺结合起来。要尽量多地进行实验和试验,尽量多地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多做动作,——这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智慧的原则之一。

    (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我们力求做到使工具似乎和手融为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用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思想对劳动对象施加最精细的作用,那就不可能设想培养出精细的、创造性的智慧。在这种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思维和手的动作的真正结合。当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每一瞬间,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导到脑,又由脑传导到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这时候,构思不仅在实现,而且在不断地发展、深入和变化。这时候,思想的线索不会中断。用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

    (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应当让学生在农业试验活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中接触这种劳动。这是一种使学生由具体的表象过渡到概括,又由结论和概括过渡到实践的最好手段。这些劳动种类的教育特点,就在于使人用思维去把握那些在长时间内和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并且要求自觉地影响和改变这些条件。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我们吸引那些“学习上最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少年植物栽培家、育种学家、生物化学家、农业技术家小组。这些学生好像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启迪智慧的农业劳动是能教会他们思考的。【雁声批注:这里所说到的都是理工科的方法。虽然我是文科生,我也觉得很好。那么对于人文学科呢?有没有什么概括性原则或者方法?对文科生而言,只要有读写能力就够了吗?课程的交汇点在哪里?】

    在一个少年试验家小组里,已经连续15年有一批学习较差的儿童和少年先后参加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在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力的影响及对植物发育早期的生命力的影响;土壤和外界条件对产量的影响。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雁声批注:任何时候都不忘提醒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对于像他这一类的学生,有些教师抱着善意的同情,另一些教师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但都一致认为:“看来,这孩子没有能力掌握知识。”【雁声批注:老师对差生的态度一般都是这样,并没有真正的去探讨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的表现。】我还记得,在刚入学的时候,巴甫里克是一个多么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过了不久,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雁声批注:学校为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变化如此巨大?】

    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级的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单个的字母拼成音节并且朗读出来,而他不知为什么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这个字母跟另一个字母分辨开来;同学们只要把一首关于美丽的冬天的短诗用心地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记不住。【雁声批注:这孩子还是个有自省力的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也是个很敏感的孩子。】女教师专门为他一个人把那首短诗一连读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记忆,竭力回想那些词句,【雁声批注: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这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别人不一样。】但是……还是徒劳无功。

    女教师愤怒地说:“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像这样,我在放学后还得陪着你补多少课啊?”这孩子全身瑟缩着,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雁声批注:还是很为这个女教师感动,她是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只是并没有真正的发现孩子的思维与众不同。孩子也很痛苦。】

    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女教师在介绍自己班级的情况时,给巴甫里克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说:“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得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道应用题,或者一个最基本的依存关系,他思考的时间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雁声批注:如果思考的慢,最终能学会还不错,主要是还学不会啊。没有回归到操作上,孩子就是没有办法学会,而且根本就没有体会到成就感啊。天天都是打击。这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强。这样的情景下居然没有厌学,真是了不起。】女教师认为,既然巴甫里克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孩子,那他就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雁声批注:我们父母亲就总是犯这样的错误,孩子没考好,反而拿更多的作业让他做,陷入了刷题模式,结果把孩子给学笨了。】女教师不仅在学校里给巴甫里克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

    有几次,我有机会带领孩子们到田野里和树林里去。一到这种地方,巴甫里克就变得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这个“思维迟钝”的孩子,对我和同学们讲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从他的讲述里,使我惊异的是,这孩子有一种觉察到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雁声批注:孩子是聪明的,只是他的思维真的和别人的不一样。】过后,我对女教师说:“不,巴甫里克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要用那些音节和应用题把这孩子的智慧束缚住了。”【雁声批注:此时苏氏并没有提出确实可行的方案。但是发现学生思维上的与众不同。】但是,这位女教师是属于我们教师队伍中幸亏为数不多的这样一种类型的人,这种人认为: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变得越聪明。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而苦思苦想的做法继续下去。【雁声批注:觉得是很熟悉的场景。】一月又一月过去了,一个学季又一个学季过去了,女教师竭尽全力要把巴甫里克“拉到”那个标志着平安无事的救命的分数线上来。【雁声批注:这里又涉及到了给学生评分的原则。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对少部分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巴甫里克为此吃尽了苦头。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只要他跟同学们一起玩耍那么个把小时,女教师就认为他偷懒,不肯用功。而且总的来说,这位女教师本来就认为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不过是用一点什么事情填补学生的空闲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已。【雁声批注:现在我们的老师还是这样认为。其实,课外活动非常能够发现学生中的各种人才。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被作业给捆绑起来了。】那么,既然她断然认为巴甫里克不可能也不应当有空闲的时间,还谈得上让他参加什么课外小组吗?她说:“再说,巴甫里克对于别的孩子感兴趣的那些事,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兴趣。”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女教师讲述了下面的事:“有一次,我带领全班同学到生物室去参观。孩子们在那里看到多少新鲜有趣的事物啊:大家都那么高兴,问这问那,许多学生还想马上就动手做事。可是巴甫里克呢,闷声不响地站着,心不在焉地朝远处的什么地方望着。他在这儿感到枯燥。他的手连任何东西都不接触,说明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雁声批注:阅读到这里才真的明白,有的学生关注点不一样,不能只是看表面现象就对学生做出评价。如果教师先入为主的对学生下了定义、贴了标签,再要来改正就是很难的了。】

    可是,我心里在想:“这个孩子具有那么精细的观察力去看待自然界,难道可以这样来评价他吗?不,这一次女教师又看错了!”

    在放学以后,我走进生物室去。这时发现有谁在朝门里张望。原来就是他,巴甫里克!

    “你在这儿干吗?进来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雁声批注:教师使用的语言应该是鼓励性的,不要打击到学生学习的渴望。】

    他进来了。从这孩子怎样观察那些对他来说是新奇的现象来看,以及从他跟我一起回家的路上所说的那些非常激动的话里来判断,我开始明白了女教师说巴甫里克心不在焉究竟指的是什么。在那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开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那些植物对他倒是似曾相识的,但是,这里的每一种植物上却都有些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雁声批注:这孩子是被震惊到了,求知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啊。下课后还要来看个究竟,想要弄明白。】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而像葡萄藤那样弯弯曲曲的,结的果实也是一串串地悬垂着;洋葱头长的像西瓜那么大;还有黄瓜——真正的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巴甫里克睁大了双眼,他在想:这一切都是怎样搞出来的呢?他的想像已经不是在这里,在充满阳光的温室里,而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上,描绘着奇迹般的图画:【雁声批注:这美好的设想图景就表明这孩子的思维已经在同龄人之上了,只是他的兴趣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要是能在学校园地里培育出十棵这样的西红柿,而且让它们长成一排,结出的果实也像葡萄那样是一串串的,该有多好啊!可是,他的算术考不及格,他能去幻想这些有趣的事情吗?这些幻想怎么能说得出口呢……【雁声批注:有多少个“巴甫里克”就是这样被扼杀了?】

    当我进行这些观察的时候,女教师还是一分钟也不放这孩子离开她的视线,她仍然认为巴甫里克的智力发展只有读好教科书这一条路可走。说来是很奇怪的,如果这位女教师对巴甫里克不是那么关心,如果她能放手让巴甫里克的发展接受学校生活那种迅猛潮流的影响,那也许还会好一点:这个孩子的发展还不至于弄到这样畸形片面的程度。许多学校里还有这么一批教师,他们善意地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抠书本,但他们的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雁声批注:好心办了坏事。】

    巴甫里克十分艰难地从四年级(小学)毕业了。让他升入五年级的时候,女教师提了许多附带条件。她事先向五年级的所有教师介绍了给巴甫里克写的教育鉴定,还转交了一份巴甫里克所犯的语法错误登记表,以及一份今后应当让他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雁声批注:这位女教师真的是太认真了啊,学生不在自己班上还这么全方位的负责。】

    在五年级开始学习后的最初几个星期,读教科书的时间更长,更加使人疲劳了。先后找巴甫里克的母亲谈话的教师共达八位。但是,与此同时,巴甫里克的生活里也出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许多课堂上,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样只要求听讲和记忆,而且还要求动手做一些事情。【雁声批注: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这种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欢乐。使他最感兴趣的是植物课。那位植物学教师善于安排课堂教学,他不仅要求学生像平常所说的那样“掌握教材”,而且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一个学生都缝一个布口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时使用。学生们从布袋里掏出的东西,有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雁声批注:这课程设计的很有意思啊。这也还是讲理工科的范畴。】

    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雁声批注:让读者也很吃惊啊。这位生物老师是个了不起的老师,属于伯乐型的教师。】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下面是他向大家介绍的情况。

    在一节植物课上,学生们在学习用各种方法把果树嫁接到野生砧木上去。教师注意到,巴甫里克是多么细心地(用园艺家的话说:精确地)切开砧木的树皮,把幼芽跟插条分离开。“这是真正的技艺,”教师一边观察孩子的工作一边这样想。【雁声批注:再次为苏氏的知识渊博而折服。】巴甫里克从一棵珍贵品种的苹果树上剪下一根带有两个幼芽的树枝,开始对它仔细地察看起来。【雁声批注:这孩子也确实是在认真的思考着学科相关知识。】

    “你在看什么?”教师问。

    “能不能不经过嫁接就培育出树苗呢?”巴甫里克反回来问道。“譬如说,能不能剪下一根树枝,把它栽进土里,照料它,使它成活呢?”【雁声批注:具有很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迷信教师给的方法与指导,而是愿意去尝试,更愿意去动手。】

    “使我惊异的是这孩子说话时的那种口气,”教师后来回忆时说,“它使人感到,巴甫里克对他提问的事是已经思考过,甚至已经尝试过的。我知道,要使剪下来的树枝特别是苹果树枝生根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很高明的能手。于是,我回答说:‘可以的,但这非常困难,只有米丘林式的经验丰富的园艺家才能做得到。”’【雁声批注:这位老师也相当了不起,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高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就敷衍了事。】

    “我可以试一试吗?”这孩子问,他的眼里闪烁着欢乐的火花。

    放学以后,教师领着巴甫里克到暖房里去,详细地告诉他,应当怎样准备和进行这一场有趣的试验。【雁声批注:给孩子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也具有渊博的知识,还具有宽阔的胸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的苏联会科技那么先进。】

    在巴甫里克来说,幸福的日子开始了。【雁声批注: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这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快乐与知识。】他用玻璃和塑料盖成一个小小的温室,里面栽着几根剪下来的苹果树枝。他开始每天用温水浇土,注意使温室里经常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的湿度。有半数的树枝成活了:芽苞绽开了,透出了发亮的小树叶,幼小的嫩枝开始生长了。但是,教师看到,巴甫里克心里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雁声批注:会不断的观察、总结,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得出新的结论,这已经具备了科学家的做实验的步骤和精神】

    “那些成活的树枝,是我从树顶上剪下来的,”孩子对教师说,“而这些死掉的树枝,是从树的中部和下部剪来的。这么说,应当从树的顶部去剪取树枝。那样可以多培育出一些树苗啊……”【雁声批注:科学的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通过这样对比,孩子的知识识记和运用根本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是太激动了,”后来那位生物教师说,“要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试验者,是未来的学者,天才的园艺家!他不单纯是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且是在探索、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当然,他用的是自己的方法,还带点稚气。”

    关于巴甫里克的试验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校。许多孩子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培育树苗,而搞成功的只有3人,其中2人是女孩子。【雁声批注:方法有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还有其他的细节点也是需要注意的。】而生物教师自己,据他本人承认,连一根树枝都没有种活。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对许多教师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启示,它迫使人们去认真地思索教学和教育上那些尖锐的、使人激动不安的问题。【雁声批注: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因材施教唤醒学生的心智与思维。】我们逐渐地看出,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现在,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的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声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巴甫里克现在带着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听着教师们讲课,使一些教师感到有些意外。巴甫里克对所学的教材理解得越深刻,他头脑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越多。【雁声批注:因为某一方面的成就给了孩子自信。本来就有比较强的求知欲,这在整体上带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再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们简直找不出时间回答他的所有的问题。个别教师甚至表示有不满情绪:在巴甫里克提出的问题里,经常流露出对教师所讲的东西的不信任的口气。但是,如果仔细地想一想这孩子提出的那些问题的意思,教师就会明白:在儿童思维里对一些事物持批判的态度,这一点正表明他有一种想要真正弄清楚并且深信某一真理的正确性的愿望。【雁声批注:真正让学生在意的就是弄清楚知识。】

    教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知识的最初的源泉(客观、现实、实践、生活)受到了观察、检验和研究。在一些课上,当理论性的概括跟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和不太明显时,这孩子的思想就“觉醒”得慢一些。【雁声批注:给孩子们时间等待他们觉醒过来。怎么等又是关键问题。】但是,当概念、公式、法则越难理解的时候,巴甫里克就使用越大的意志努力,务求在他以前常常在困难面前退却的地方取得胜利。

    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思维的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巴甫里克本人懂得了并且感觉出:植物栽培是他能在其中表现自己能力的活动领域,看得出来,他在努力弥补过去荒疏了的东西。【雁声批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对求知也更热切。】在温室里和生物室里又出现了一些工作角,巴甫里克在那里进行一些有趣的试验。在一块10平方米的土地上,这孩子撒下了几种野生果树的种子,把它们培育成野生果树的树苗,然后把人工栽培的果树嫁接到每一种植物上去。这里栽种了一些在温室里用无性繁殖法培育出来的树苗。不论他的劳动得到什么样的最终的物质结果,巴甫里克总是在试验着、研究着:他把几种果树又嫁接到插条上,观察其中的每一种是怎样发育的以及互相有什么影响;他又配制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混合物,观察它们对植物发育的影响;他把一棵树移栽好几次,以便使它的根系得到最充分的成长。后来,巴甫里克又逐渐着迷于搞粮食作物的培育试验了。【雁声批注:做的实验越来越难、越来越科学化了。】

    几年过去了,巴甫里克在植物栽培方面的劳动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他把人工栽培的李树、桃树、柠檬树嫁接到野生的刺花李、梨树和苹果树上去,得到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这些品种的宝贵特性是开花稍晚,能躲过霜冻对植物的威胁期。在初中将毕业的时候,巴甫里克学会了给土壤里掺入农家肥料和矿物肥料的混合物,这种土壤能使老的、将死的果树恢复青春而重新结果,能治愈暴风给果树造成的伤害,并且加速汁液在受冻的树枝里的流动。他用双手把一小块含粘土的不能种植的地段变成了肥壤沃土,在那里得到的小麦收成相当于集体农庄大田收成的10倍。

    巴甫里克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青年的知识是牢固的、透彻理解的。他有一种突出的特点,就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中学毕业后,巴甫里克进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为农艺师,现在已经在一个国营农场里顺利地工作好几年了。【雁声批注: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让他有成就感,他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注苏霍姆林斯基的“让知识活起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u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