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记丰华街道万丰村创业青年朱永丰
大丰区丰华街道万丰村青年朱永丰,扎根农村,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创业之路。这里首先有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村关工委主任、老支书周云昌和五老志愿者李建平的帮助与引导。
朱永丰初中毕业后,因为年纪还小,父母舍不得让他做农活,托人介绍,让他进了一个小厂打工。谁知干了三年,永丰感觉没意思,又不愿意去了。正在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周云昌和李建平登门为他引路一一在农村发展,广袤乡村大有可为。他们对老朱说:“你家几代人都是种田好手,小朱是我们看着长大的,是个好孩子,不如先让他跟在你们后面做做,不一定就比出去打工差。你们看,现在农村种田人年龄偏高,都是老一套,不少田广种薄收。有些年纪大的做不动,田几乎荒了,农村正缺人才和劳力。时下,是年轻人上马创业的大好时光和绝佳机会。”
两人在村里工作多年,德高望重,说话有威信,朱东升夫妇听了连连点头,可儿子仍然有点犹豫,做农民怕面子上过不去。经过大家反复的劝导,永丰的思想有了松动,过了几天,小朱对父亲说:“就听你们的吧,我不怕苦,要干就干出点名堂来!”
朱永丰跟着父母起早贪黑,从来不叫一声累,慢慢地从轻活开始到什么活都能干了,他对父母说:“你们常告诉我,没有苦就没有甜,我已经适应做农活了,你们放心吧。”几句话把父母说笑了,既心疼又高兴。永丰跟着父母学到了吃苦精神,也学到了种田技术。
一家三口的精耕细作把自家的十多亩地种得漂漂亮亮,收入也不错,让人羡慕。小朱心里想,种田是有希望的,只是家里田少了点,放不开手脚,要是再多个几十亩好好种,手头不是更宽松吗?
李建平得知小朱的想法后,上门提了个好建议:“你们可以将周边几家种得不太好的田流转过来,把规摸弄大些。我和周伯伯商量过了,村里可以帮你们办手续。”这真是太好了,小朱赶紧拜托伯伯帮忙。不多日,村里帮流转了20多亩地,永丰不知怎么感谢才好。李建平笑着说:“不用谢,帮你们年轻人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几年下来,朱永丰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还是觉得不够。为了把田种得更好,他勤奋学习,房间桌子上从没有游戏机这些,只有几摞书:《现代农村科技》、《当代农机》、《农民致富之友》以及各种农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书。他还经常上网学习种田的经验,了解行情,始终紧跟着新潮流,种田的本事也是越来越强了。
那年,他建议父母青大蒜挖掉后种西瓜。父亲犹豫,认为销路行情摸不准,还是种玉米稳。小朱的想法又一次得到了周李二人的支持。他们说:“种西瓜本小利大,值得闯一闯。销路是跑出来的,行情是摸得来的。你可以利用反季节种植大棚西瓜,应该有收获。”果然,当年西瓜丰收销路好,一季获利八万多元,小朱信心足了。父亲笑着说:“我和你妈种了几十年田,现在落伍了。你把苦种田慢慢变成了巧种田,看来以后老两个要跟在你后面打工了,哈哈哈!”
尝到甜头后,朱永丰家流转的田越来越多了,渐渐上了规模。乡邻们都乐意把田让出来。这样既有稳定的流转收入,又不耽误打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2021年的一天,风和日丽,彩旗飘飘,朱永丰在周李二人的建议下,成立了“大丰区东升家庭农场”,创业路上翻开了新的一页。老支书周云昌高兴地说:“小朱啊,你现有上千亩田,占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算得上是种田大户了,能者在先,带动大家,这是国家发展农业的大趋势。你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向前闯了。”一席话,听得小朱心里暖暖的,他感到,伯伯的话就像是一盏指明灯,照亮了他创业的美好前程。
偌大的土地成块连片,机械化操作大显身手。朱永丰与父母想得一样,有了钱,不急于建设家园,吃喝玩乐,而要用在生产再发展上。这么多年,他们投资近二百万元,添置了各种农用机械。父子俩开机修机都得法,一到收种大忙季节,播种机,收割机……闪亮登场,机器的隆隆声,整天响彻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几年朱永丰又用上了无人机,治虫除草等农活都靠它,速度快,省工又省钱。在朱永丰熟练的摇控指挥下,飞机自如地喷洒农药,成了田头一道靓丽的风景,围观的村民感到十分好奇,啧啧赞叹:”怪不得朱家田里长得好,产量高,除了技术,天上地下都有机呢,我们跟不上啰!”
可赞的是,朱永丰的大部分农产品都是自已开车,直接卖到苏南各大批发市场,卖得快价格高,还能及时了解一线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品种。真是田越种越精,销路越跑越宽,收入越来越高!
一天,老支书语重心长地对小朱说:“你头脑灵活,勤劳能干,舍得吃苦,是个好青年。不过,伯伯还有句话想对侄子说说,国家现在讲振兴乡村经济,目的就是让大家都能富起来。你现在干出点名堂了,要是能再出点力带带周围的村民一齐向前,那该多好啊!”朱永丰笑了:"伯伯,你们不图回报,一直在帮我,我为什么不能帮帮别人呢?”
朱永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什么良种和市场行情,他都及时告诉村民,这些年摸索的种田技术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
裕华是大蒜之乡,但近年来品种退化严重,价格低有时还卖不掉。朱永丰从外地引进了一种叫黑龙的新品种,蒜苔长,产量高,看相好,销路广。起初,有人不大胆,怕折本不敢种。他就在自家田里带头种,获得了好收成,慢慢的其他人也跟着种了,得到了好处,都夸他是个好青年,还说跟着小朱种田放心。
今年小朱了解到冬瓜行情看好,一下子种了400多亩。在做好自家田间管理的同时,他发现不少村民种冬瓜单追求产量,过于密植,赶紧提醒他们,这样藤压藤,通风透光都不行,冬瓜容易得病,而且影响授粉,结瓜率反而会低。可以在瓜田里间种赤豆,秋凉后瓜叶渐渐败落,而赤豆正值开花,这叫两不误。村民按照这个法子种,果然产量大多了。现在冬瓜卖到了一块多钱一斤,朱永丰仅冬瓜这一项今年起码净赚150万以上,其他人也是丰产丰收,只见钱来,真是富了一个,带动一片,皆大欢喜!
家庭农场正常有十来个村民做工,忙时,来打工的村民更多,永丰都是手把手教他们方法,而后由他们传给近邻,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技术辐射。他守规矩讲诚信,村民的工钱和土地流转资金,都如数按时付给,获得了好评。永丰总是说:“诚实守信是种田人的本色,我怎么能丢掉呢?”
朱永丰创业,盘活了闲置的农田,富了自己,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为振兴乡村经济作出了贡献。而今,像他这样立志当农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些“新农人”将成为“兴农人”。繁花似锦尽显我辈风釆,青春如诗共绘乡村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