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暑期集训的时间,听到身边的人讲自己的故事,还是会有些震惊,也有些惭愧。
我平日都在听什么,看什么?我以为大家都在得过且过,都在按部就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兢兢业业地做事,想方设法地做事。
回想过去的这一年,还是很惭愧,我总是在埋怨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江河日下,没有办法“对话”,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可是,我是老师啊,我是来教他们的,不是来嫌弃他们的。我不是来摘果子的人,我是来种树的,是来浇水除草的人。他们只是与我预期的不一样,和我不一样,这难道是他们的错?他们是不完美的,我不也是吗?
今天看到稻盛和夫的《心法》,会感慨他之所以成为他,是因为很多契机。
比如他13岁时患上了肺结核,而在此期间,他在《生命的实相》里读到一句话“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感觉疑惑,反思自己是因为害怕被患病的叔叔感染而远离,经过时要憋气,憋到一半受不了了,结果一呼吸变成了深呼吸,反而成为了下一个被感染的人。
比如他会因为看到一句话“立庙堂为大政,乃行大道,不可些许挟私”,激动得浑身发抖,并以此为行事准则,终身不违。
比如他刚刚剃度出家,外出化缘,脚穿草鞋,脚趾受伤,还要负重而行,公园里保洁大婶默默地递上一百日元,让他买个面包吃,而感到无上的幸福。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在那种境况下,读到那样的书,看到那样的一句话,遇到那样一个人,我会有那样的反思、那样的感动吗?
刚巧看到一句话:“人活一世,唯我独尊,他人是假象,看见的都是想看见的,遇到的都是想遇到的……所遇之人,是心造作,变出一个个人来,以看清心底每一角落。无一人不是我,我之外无一人。”
可能这就是答案——我的懈怠不是因为学生的不完美,而是因为我自己的不完美!
“永远不要低估读者,作者的衰退始于低估读者的那一刻”,同理,我也没有理由低估我的学生,低估他们是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
谨以此文代替我的暑期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