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开始盛行,在思想发生剧烈动荡的年代,无法在社会和政治上实现的理想,给予了正在萌动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以理论上的启迪。各学说冲击与碰撞之下,浪漫主义终于酝酿成熟,在法国首先登上历史舞台。而在大风潮的引领带动之下,浪漫派领袖雨果,杰出作家缪塞与小仲马他们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却也是各有千秋。
在浪漫主义戏剧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积极浪漫主义,雨果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忠实拥护者。1830年,雨果《艾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这部剧做彻底符合雨果在 克伦威尔序 中所写的二一律,五幕不断更换地点,也不受一天之内的限制,用实际例证打破了古典主义多年来所遵循的教条。大量的独白被用来展现艾那尼,莎儿的的内心世界,用独白展示复杂心理过程变化,也是浪漫主义剧作的独特表达方式。艾那尼一剧中场景夸张离奇,无不符合浪漫主义戏剧的题材选择和展现方式,但离奇,张扬,充分主观化的剧情使人物有着些许古怪。浪漫主义并无现实主义那般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经不起读者细细的推敲,即使是雨果,这部剧作也未能弥补浪漫主义戏剧的根本缺陷。说到此就不得不提法国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在人物塑造的真实、情节设计的机巧等方面的极高造诣。
缪塞的《罗朗萨丘》代表了浪漫主义戏剧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他虽然与雨果笔下的艾那尼同属于不够平实自然的人物,都与生活中的人有着一定的距离,是不平凡的高大“泰坦”,但罗朗萨丘所做之事更加有逻辑可循,人物性格相较艾那尼也更为统一。罗朗萨丘的形象符合浪漫主义美丑对照的原则,是为最为猥琐奸诈令人厌恶的人安上了最为纯净的灵魂与大爱,这个悲剧英雄已然是滑稽丑怪和崇高优美集于一身的浪漫主义人物典型,反观属道貌岸然之辈的共和派在罗朗萨丘杀死公爵后的不为所动,亦是将善恶黑白做了近距离的对比。不仅是主人公们之间有着善恶美丑的反差感,他们自身内外在的互斥互相的对比都让剧情人物有了更多的层次也更打动观众,从观赏的角度上讲也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小仲马的作品出现在他二人之后,却有着不亚于他们二人的影响力。茶花女自问世以来被众多艺术家改编,搬演,改成剧坛或是影坛的名作已然说明了这部作品的优秀。他用达官贵人的自私冷酷充分突出了玛格丽特的善良正直,作者倾向在剧作中体现得鲜明。浪漫主义强调的“热情”和“性灵”在茶花女当中都有所体现,整体剧情发展张扬自我,不拘格套,不落窠臼。但剧中又有着比雨果和缪塞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实感强烈,没有只注重于舞台效果和套路剧情,使玛格丽特相比于艾那尼和罗朗萨丘二人更加接近于有血有肉的人,也使整个剧作更加饱满鲜活,具有可读性和传承性。这可能也是它被数次翻译搬演直到如今的原因。
虽说浪漫主义的存在时间没能够像古典主义那样持久,由于缺乏稳定性,太过随意,夸张过火,很快就被现实主义代替,但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缺陷,使人们在冷冰冰的机械时代关注美好,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和它的兴衰过程仍旧值得后人通读和研究
参考文献
《欧洲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浪漫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朱光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