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诗评家对于戎昱 (744年~800年)似乎不太友好,严羽的《沧浪诗话》就说道:
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杨慎的《升庵诗话》也说:
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如薛逢、戎昱,乃盛唐之晚唐。
这个戎昱是什么人呢?
一、戎昱其人
戎昱,这两个字记不住发音的话,记住“荣誉”二字即可。
戎昱生活在744年~800年之间, 生在盛唐,扬名于中唐。清朝翁方纲撰《石洲诗话》:
戎昱诗亦卑弱,《沧浪诗话》谓“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是也。然戎昱赴卫伯玉之辟,当是大历初年,其为刺史,仍在建中时,应入中唐,不应入盛唐。
戎昱是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在扶风(今属陕西)。他的经历和杜甫有点相似,年轻时进士落第,于是就去游历天下了。期间写了不少思乡名作,例如 《长安秋夕》、《云梦故城秋望》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授荆南节度使,曾邀戎昱为幕宾,不过还未赴任,颜真卿又改拜尚书右丞了。
戎昱在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年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曾有诗《赠岑郎中》:
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
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
大历二年(767)秋,戎昱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其后戎昱又流寓湖南,作过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的幕僚。在大历三年(768年)时,晚年的杜甫流落到荆州,和戎昱结为挚友。有人评价戎昱七律上承杜甫,下开白居易:
其诗辞旨清拔,多感慨之作。乐府尤以气质胜;七律则承子美之遗规,开白傅之先河矣。《诗学渊源》
建中三年戎昱(782)回到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长安又一次沦陷。兴元元年(784年),叛军平定后,唐代宗李适回到长安。在辰州的戎昱作过一首七律《辰州闻大驾还宫》 :
闻道銮舆归魏阙,望云西拜喜成悲。宁知陇水烟销日,再有园林秋荐时。
渭水战添亡虏血,秦人生睹旧朝仪。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
戎昱之诗,常常写眼前的现实,抨击讽刺权贵与偷安的朝臣,忧国忧民。因此有杜甫之风,沉郁、雄放、哀婉、清新。《唐音葵签》卷三十六称赞:
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
不久戎昱又转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二、戎昱的两个故事
戎昱有两个著名的小故事,第一个比较八卦 。
1、与歌女的爱情
韩晋公滉镇浙西,戎昱为部内刺史。郡有酒妓,善歌,色亦闲妙。昱情属甚厚。浙西乐将闻其能,白滉,召置籍中。昱不敢留,俄于湖上为歌词以赠之,且曰:"至彼令歌,必首唱是词。"既至,韩为开筵,自持杯,令歌送之,遂唱戎词。
曲既终,韩问曰:"戎使君于汝寄情耶?"妓悚然起立曰:"然。"泪下随言。韩令更衣待命,席上为之忧危。韩召乐将责曰:"戎使君名士,留情郡妓,何故不知而召置之,成余之过!"乃十笞之。命妓与百缣,即时归之。《本事诗》
这个故事有点传奇。戎昱看上一个善歌的酒妓,没想到善于拍马屁的“乐将”把戎昱的小女友献给了韩滉。分手时,戎昱送给女友一首歌词,告诉她去了以后,第一首歌就要唱这首。
酒妓到了以后,韩滉亲自持酒,请她唱歌....
一曲终了,韩滉问她和戎昱什么关系,歌女以实相告。韩滉命令她去更衣并等一会儿,席上的宾客都开始为担心起来。没想到韩滉把“乐将”叫来打了一顿,将歌女还给了戎昱,还给了不少财物。
歌女唱的歌是戎昱最有名的七绝:
"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
2、和亲之议
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侍臣答是戎昱)上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圣旨如此稠叠,士林之荣也。
其《咏史》诗云:“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上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论矣。《云溪友议》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一个中兴皇帝,可惜只活了43岁。他是一个强硬的统治者,当然不肯向北狄示弱。
但是他不肯明说,却把戎昱的那首诗拿出来,让大家学习一下文件精神。于是大臣们就彻底没了与北狄求和之心了。
魏绛即魏庄子,晋悼公4年(前569年),魏绛提了和戎的策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常与晋发生战争 。魏绛的和戎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着积极意义。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和戎之说的人,因此唐宪宗以其为例。
三、抨击和戎的咏史诗
上面故事中提到的咏史诗,是戎昱五律的代表作,题目就叫做《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首诗几乎通篇议论,算是古诗中的“议论文”了, 明朝陆时雍《诗镜总论》对这种议论的形式有所评价: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如后人以文体行之,则非也。
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此亦议论之佳者矣。
五律短小,仅仅40个字,因此诗人常以意象为主、抒情为辅。如果抒情或者叙事、议论过多, 则有损于诗的特点。咏史诗一般叙事加议论,但是戎昱的这首诗通篇议论,连叙事都压缩了。这种写法更难以驾驭。
诗的特点,通过写景来抒情,通过叙事来表明观点,意在言外为妙,直接道破就缺少诗意了。这就是戎昱《咏史》事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被皇帝拿来作为执政的借鉴,可算是诗人的莫大荣耀了。
汉朝初年的和亲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几朝皇帝韬光养晦后,汉武帝时一雪前耻。后来虽有和亲,但是汉朝与匈奴等政权的实力与地位完全不同于汉初了。
晋朝的魏绛提出和戎,也并非完全示弱,。又如宋朝的澶渊之盟、东汉的昭君出塞、唐李世民时期的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都是一种以经济代替战马的和平解决方法。
唐宪宗是中晚唐少见的有为皇帝,可惜因迷信于长生不老之术,可能是吃错的药越来越多,人也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韩愈就被贬潮州),竟然在43岁时被宦官所杀。
上文转《云溪友议》一段话中,用...........表示,其中省略了一首戎昱的另一首诗《上湖南崔中丞》。这首诗前两句用比兴之法,说山上的青松,和路上尘土,如云泥之别,不是一路人,不会相亲相爱。其实没有反对和亲的意思,古诗中借以带出戎昱的《咏史诗》。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上湖南崔中丞》
反对和亲的唐诗中,有一首特别有趣,苏郁的《咏和亲》:
关月夜悬青冢镜,寒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嫁过去那么多公主有啥用,还不是帮人家多生几个孩子,长大了帮着他们来打我们.....
四、戎昱与颜真卿
前面写到宝应元年(762年),颜真卿授荆南节度使时,曾经想招募戎昱。但是因为颜真卿官职更改,戎昱没有成行。至于这两个人后来是否还有交集就不太清楚了。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 , 兴元元年(784年),颜真卿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却被扣押,后不屈被杀,戎昱写过一首五律《闻颜尚书陷贼中》:
闻说征南没,那堪故吏闻。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国破无家信,天秋有雁群。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
听说您接受朝廷安排去南方见叛将,结果被扣押,我作为您的老部下深感震惊。您在叛军之中能够像苏武一样保持臣节,不屑于和马超那样接受叛贼的拉拢。如今国家危急,断绝了音信(用杜甫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之意),秋天空有大雁归来(却无苏轼之鸿书)。我和您同荣却不同辱,真实有愧于将军您呀。
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据说戎昱也是一位书法名家,关于他的书法特点,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书谱》曾经有评价:
(昱)作字有楷法,其用笔类段季展,然筋骨太刚,殊乏婉媚,故雅德者避之。尝自书其自作《早梅》诗云:“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岂有得于此者?宜其字特奇崛,盖是挟胜气以作之耳。
这首《早梅》诗,是戎昱的另一首流传较广的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看来戎昱也比较喜欢这首诗,自己亲自书写过,其墨宝一直传到了宋朝。
结束语
戎昱流传下来了100多首诗,算是作品较多的诗人了。作为盛唐转中唐时期的过渡诗人,对于戎昱的评价历来有褒有贬,您喜欢他的诗吗?
结束时,按惯例作一首五律《咏和亲》:
关山青冢外,胡汉两相亲。卸甲龙城将 ,闲吟风月人。
牛羊归日夕,商旅静边尘。一女八荒定,谁知卫霍臣。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