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正确的描述方式应该是“作为父母,怎样在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原问题是我们的常识思维,即解决问题在于先“处理”原因,但转换后的问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
认识到这个事实,有三个好处。
一是接受自己会产生不良情绪,而不是被不良情绪折磨;
二是大多数时候父母打孩子只是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手段,而不是抱着或难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三是有情绪的时候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明晰这些认识的综合效果就是,整个过程仍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中心,而不会轻易转移到父母自己身上。
也就是说,一旦父母将问题转移到“怎样才能在想打孩子的时候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上时,关注的焦点已经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这是本末倒置,不仅不利于父母接受自己的情绪,也不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
如果打了孩子,能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相比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言,更重要的是打完之后要回归到依旧存在的问题。
当父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看到自己或孩子的不足时,情绪就很容易被解决问题的思绪给冲击掉,由情绪引发的打孩子等不当行为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这是正确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总而言之,我们大部分的不良情绪都是对自己无能(无法解决问题)的焦虑。
一个能解决问题或致力于解决问题的父母,大都从容、睿智和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