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39642/3b26903ad4c5c33e.png)
项目中的管理按照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五大过程组,其中计划和监控的尤为重要,监控融进了其他所有过程组。在实际项目管理中,绝大部分的管理者会觉得监控是需要最多管理成本的。按照WBS分解后的项目任务,也是按照如下五个过程运作。
为何监控这个过程会被认为需要大量的管理成本?因为在监控环节中,才能发现实际运作过程的各种情况,然后针对情况调整计划,协调资源,最终走向项目成功。监控,是让管理者能对整个项目关键节点心知肚明,胸有成竹的底气。否则,除非是人品太好才能侥幸。
相对于任务执行来说,当任务执行者没有养成事事反馈和闭环的习惯,导致任务分配者在任务分配后,如果不主动去了解,去跟进,去调整,可能就没有然后了。而如果事无巨细,都需要你主动去跟进这个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些就是管理成本。当项目达到一定规模,是很难保证任何事情都能及时发现的。
在团队中,我们需要鼓励和培养“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产出负责的”的氛围。团队任务不是单纯的个人任务,往往需要多人配合完成,还会存在互相依赖的情况。更极端的情况是,当某个任务阻塞而未被发现时,到最后期限发现问题,已经没有时间来挽救,则必定失败。
这其实就是网上常有鸡汤提的”件件有反馈,事事有交代“,”有一种担当叫事事有反馈“的意思。作为管理者,其实尤其需要有这种认知,团队一定是群策群力才能功成的。
任何一个事情需要定期反馈,最终闭环,才能让事情尽量按照计划发展,有偏差也能及时调整。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团队中的成员,都需要努力去培养这种意识。管理者在认识到这种习惯的重要性后,还要思考如何让这个习惯成为团队习惯。
在日常中,我们发现,这个习惯的缺失还是很明显,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型的团队,大家比较麻木和”油“,要改变习惯很难,管理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引导。而新团队,人员较新,大家都像一张白纸,管理者愿意去营造氛围和引导习惯,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而一旦形成习惯,后面新人加入,会自然而然的向前辈学习,就能将习惯得以传承。这里要注意的是,还是管理者本身应该先以身作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做,自己必须先做到。
理想的任务执行理论情况:
1、接受到任务时,如果是简单明了的,一看就明白,反馈:收到。 如果更进一步,可以同时反馈:计划xxx启动,预计xx完成。如果任务较为复杂,或者需要准备什么,同样反馈收到,然后可以复述任务目标,确认目标是否对齐,或者告知预计什么时候给出初步计划反馈。
2、任务一件任务都可以按照关键阶段设立里程碑,或者根据进度计划,在正式启动,30%,50%,75%,100%(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或者在进行到有异常,阻塞或阶段性成果时,主动反馈相关干系人,当前情况。
3、最终闭环。任务完成,任务转交他人等,都需要有明确的交代。达到任务正式收尾。
任务执行者和任务分派者(关注者)是需要互相反馈的。分派者对于收到的反馈,也要正式给予反馈,比如肯定鼓励,比如建议,比如协调等等。
管理岗会有更多的责任,在任务分配后,心中预期的点没有收到反馈时,还是需要主动去关注下。同时引导主动反馈。
网友评论